原景綠境-臺灣原生樹種景觀應用

原景綠境-臺灣原生樹種景觀應用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邊緣,特殊的地理環境、涵蓋熱帶到寒帶的氣候型態,讓小巧島嶼孕育出超過四千多種原生植物,茂密的森林疊翠,更是—千多種特有植物的搖籃,物種多樣性極高。

為了將森林的綠意及生態服務價值普及、分享到都會、鄉村與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林業署委託國立中興大學團隊盤點具園藝景觀價值的原生植物,並由各林區管理處採種加以培育,推廣各公私部門利用。盼未來政府與民間的景觀工程與植栽應用方案·能有更多可突顯臺灣特色的選擇,構築更符合生態環境的城鄉自然文化地景.也更能促進在地生態的健全。」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署長 林華慶 序

《原景綠境-臺灣原生樹種景觀應用手冊》:景觀植物(Landscape plant)是指我們所討論的地景範圍內的植物之通稱,隱含了這些植物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此手冊共盤點、篩選出227種具有景觀價值潛力的原生植物,理整其個別之形態、耐陰、耐旱、提供鳥類及蜂蝶覓食來源等不同特性及應用方式,作為社會大眾瞭解原生栽植的入門參考書籍。

臺灣生命大百科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授權,收錄手冊豐富精彩的內容於平台資料庫,並將書中整理的植物特性及應用方式轉化為屬性資料集,方便使用者依特定屬性篩選相應的臺灣原生景觀植物;加以開放博物館技術,再進一步將各類景觀植物依不同屬性做系統化展示。

本輯【原景綠境-臺灣原生樹種景觀應用】線上特展,摘錄書中貼近自然生態的景觀植栽觀念,另依季節、地區、色彩、生態用途等不同觀賞特性,選介書中收錄的代表物種;願使用者欣賞景觀植物之美的同時,能便捷地依栽植環境與需求選擇、應用合適的原生景觀植物!

原生景觀植物概論

景觀植物在臺發展史

依據臺大森林系廖日京教授,臺灣景觀植栽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自300多年前的荷蘭統治時期。當時荷蘭人曾於曾文溪與官田溪匯流處種植芒果樹作為行道樹,此將原本做為果樹利用的植物轉變成具景觀用途。日治時期,日本森林學家田代安定博士奉命來臺,開始進行行道樹的系統性規劃,並出版多本相關專書,奠立了臺灣景觀植物發展的基礎。

之後,國民政府對於景觀植物的重視,反映在具強制執行力的法律上。包括公路法、森林法等中央法規皆有相關條文,而各地方政府亦相繼宣告自有的樹木保護自治條例。發展至此,可知景觀植物在現代社會中乃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田代氏曾言:行道樹為文明的象徵,言詞雖簡,但卻完全道出景觀植物在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價值。

原生種與外來種

所謂原生種(native species),是指非藉由人的協助,而能在特定地區出現並存續的物種;反之,若物種在該地區的出現,是與人有關(有意或無意),則稱之為該地區的外來種(alien species)。

即,生物的原生或外來定義相關兩元素:「地理範圍」與「人」。前者指的是這個定義必須先敘明地理範圍,而會出現「臺灣的原生種不必然是宜蘭的原生種」這般事實;後者則強調人在生物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

應用景觀植栽之考量~

景觀植栽設計規劃之目標:安排能契合環境需求的植物,包括種類與數量;而植物在環境上的功能可從相對於自然/人類社會這兩個面向來思考。
簡介
空氣淨化、 生物多樣性維持、 氣候調節、 水土保持
對自然界功能
簡介
所有對自然界功能、 視覺美感、 環境緩衝、 休憩&療癒、 食物、 材料、 文化、 教育
對人類社會功能

適種場所

行道樹-全日照喬木等,可種植於道路兩旁之植物
紅柴:最小種植間距1公尺,南部海岸的常見樹種,新葉因密被毛而呈現銀灰色,目前已見少量應用,可發展成為南部行道樹或公園綠地特色植栽。
公圜綠地-具生態功能及樹蔭之植物
櫸:本種為法定貴重木,材質極佳,多用為造林,景觀上不常見。最適合栽植於公園綠地,以不修剪頂芽方式維護,使其盡量向上生長,通直樹幹可以營造相當不同之景觀。
校園-具教育目的之在地特色植物
白水木:最小種植間距3公尺。本種適應力強,生長快速,可於校園中作為海岸植物的代表。惟全株具備長毛茸,不適合栽楂於高汙染環境。
庭院-耐陰之植物,適合種植於庭園
恆春楨楠:恆春半島特有物種,葉短圓、厚實,具觀賞性,目前多利用做盆景或庭園木。因生長緩慢,設計較大的植株須注意來源,避免購買野外盜挖的個體。
室內-耐陰之灌木,可種植於室內
凹葉柃木:原生於北、東部海濱(含外島)的灌木,葉片小而油亮,已被應用作庭園灌木或是盆栽造景。本種具備耐陰性,生長緩慢,為室內綠化的良好選擇。

動物生態用途

食草-為蝴蝶等昆蟲之主食

狗花椒:本種的採果與繁殖皆有困難,因此在未有規模的園藝栽培之前,勿設計大量栽植,否則可能危害野生族群。

蜜源-利用花蜜吸引蜜蜂等昆蟲幫助授粉

黃荊:濱海地區常見小喬木,臺灣重要鄉土樹種,枝葉被利用做驅蚊,根部熬湯為養生飲品。生態上為重要蜜源植物,但目前養蜂利用者少,景觀設計可將此點列入考量。

誘鳥-果實鮮豔明顯,可吸引鳥兒食用幫助傳播種子

雀榕:為相當少見落葉期不定樹種,根系攀附力強,可做為人工護坡或陡峭環境的植栽。果實雖可吸引鳥類,但結實量大,落於地面腐敗後可能會引發民眾的反感,植栽設計須留意。

誘動物-果實較大,可吸引動物食用幫助傳播種子

青剛櫟:最小種植間距3公尺。本種為少數泛全島分布的殻斗科植物,目前已為景觀開發利用,因結實量大,為優良的動物生態營造選擇。

我們的原棲地

景觀四季

春:繖楊
最小種植間距3公尺。南部海岸的原生樹木,習性與形態近似黃槿,可在原生地區做為替代後者或增加多樣性的造景設計。
夏:薜荔
少數可直接附於牆面生長的原生植物,為綠牆造景的優良選擇。果實類似愛玉,但果膠濃度不若後者,通常僅區域民眾偶爾利用.但仍不失其有多元景觀價值的功能。
秋:海桐
雖有些應用將之密植成綠籬﹐但因天然樹形渾圓﹐也常被用作盆栽造景。建議以單株或散植方式設計﹐既美觀又易維護。
冬:九芎
臺灣相當具代表性的鄉土樹種,樹皮光滑有特色,冬季變色落葉,具多元景觀文化價值。易感染白粉病,影響觀賞性故須留意植栽的維護。

景觀植物在生態運用的迷思

Q1、只要種樹就可說是生態植栽了嗎?

生態指的是生物和其周遭環境間的相互關係,故若人為栽植的植物會破壞這些關係的平衡,導致這些關係重新組織的話,當然有可能會讓原本的生態變差,而不符合生態植栽的理想。

Q1、只要種樹就可說是生態植栽了嗎?

Q2、種外來種哪裡不好?

若以生態為訴求,那麼栽植外來種就可能引發許多負面影響。譬如說所栽植的種類具有入侵性,則將增加這些種類在野外大量繁殖的機會,進而壓縮原生種的生存空間。

Q2、種外來種哪裡不好?

Q3、種原生種就萬無一失?

目前植栽設計所稱的原生種,通常是以臺灣為範圍。以山櫻花為例,該種毫無疑問為臺灣的原生種,但是該種類的天然分布並不包括台南等幾個海拔較低的縣市,可能是氣候問題所致。因此,當山櫻花被引入到台南作為景觀植栽後,通常會發生死亡的情形。

另方面為遺傳多樣性:以全島普遍出現的烏心石為例,過去研究已證實其在不同地方的族群有遺傳變異。如若把東部的烏心石培育後,轉移到西部栽植,就有可能破壞大自然長時間建立的遺傳變異,導致野生的族群演化方向被改變;因此須注意植物地理概念,包括其經緯度、海拔等概念及植物生長空間的適合度。

Q3、種原生種就萬無一失?

建置協力

  • 文字資料來源:王志強、呂碧鳳、邱清安、張坤成、陳子英、曾彥學、簡瑞儀、蘇夢淮,《原景綠境-臺灣原生樹種景觀應用手冊》,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22.02。
  • 藏品(圖片資料)提供:金門植物誌、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臺灣物種名錄、臺灣生命大百科
  • 策展編輯:臺灣生命大百科

*特別感謝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開放授權條款授權本站展示全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