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具雌雄二型性。雄蝶:頭被毛、褐色、頭頂中央有白斑。觸角黑褐色、有白環。口器褐色。下唇鬚被毛、前伸、白色但末端褐色;第三節細小、末端尖。複眼光滑。胸部及腹部背面黑褐色混藍色、腹面白色。足白色,有褐色條紋及帶紋;前足跗節癒合,末端下彎、尖銳。前翅三角形,外緣略突出。後翅圓形,CuA2脈末端具絲狀短尾突。翅背面紫色,外緣有黑褐色邊。翅腹面底色灰白色,中央有一列褐色斑點,於前翅外側排成曲線、於後翅蜿蜒排列,最前方者黑色;後翅亞基部有二只小黑點;中室末端有褐色短線紋;亞外緣帶紋由兩列褐色斑點組成;後翅M3及CuA1室末端有橙色紋及金屬光澤綠鱗之黑色斑點。緣毛白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足跗節不癒合、翅背面藍色紋位於翅內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上次更新:2021-10-01
其他來源內容
中小型灰蝶。軀體背側暗褐色,腹側白色。前翅前緣弧形、外緣圓弧形。後翅圓,CuA2脈末端有一小尾突。翅背面黑褐色,後翅外緣、亞外緣有糢糊白線及短弧線紋列。翅腹面底色白色或淺灰色,前、後翅中央有帶黃褐色之褐色斑列。中室端有同色短線紋、後翅中室內及翅基有暗褐色小斑點。前、後翅亞外緣有兩列暗褐色紋,後翅M3及CuA1室末端常有不發達橙色弦月紋。緣毛白褐相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Godfrey 上次更新:2014-12-08
小型灰蝶,雄蝶正面底色為淺藍色,雌蝶正面則為黑褐色,前後翅腹面底色為灰白色,前翅亞外緣具有一列灰點,後翅則散佈許多灰黑點,具有尾突,肛角並有兩枚黃色斑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呂晟智 資料提供:呂晟智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世界分布:廣泛分布於東洋區及澳洲區,日本南部亦有分布。 臺灣分布:分布於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上次更新:2021-10-01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是特有種,分布於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Godfrey 上次更新:2014-12-08
本種分佈十分廣泛,除了臺灣以外尚分佈於日本、大陸、中南半島、印度、菲律賓、馬來半島及澳洲等地。在臺灣目前主要分佈於南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地點頗為侷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呂晟智 資料提供:呂晟智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上次更新:2013-11-06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略寬闊;鉤突罩狀,後緣中央有淺凹。背兜側突與鉤突癒合,瓣狀、三角形。顎形突粗短、彎曲,尖鉤狀。基腹弧背面窄,側面寬闊。抱器修長,叉狀。抱器內突狹長、針狀,向內彎曲;抱握鋏寬闊,向後漸窄,末端鈍,略內彎。陽基軛片狹窄,V字形。陽莖短,陽莖器短於陽莖基。陽莖器細,後端膨大;末端開口背側具細齒,腹側略突出。 雌交尾器:交尾囊球狀。交尾囊細長、膜質,近交尾孔處形成骨化管。交尾孔板瓶狀,基部寬,向後漸窄,交尾孔方形。前內骨突為短突起,基部寬。後內骨突短,長於肛突,彎曲。肛突前半部高度骨化,後半部輕度骨化,有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上次更新:2021-10-01

尺寸

成蝶前翅長11-13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上次更新:2021-10-01

棲地

常綠闊葉林、海岸林、山坡地等有寄主植物生長處。一年多代。飛行緩慢。成蝶好訪花。幼蟲取食景天科倒吊蓮、銳葉掌上珠、落地生根等植物之多肉組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Godfrey 上次更新:2014-12-08
其他來源內容
南方燕藍灰蝶在臺灣過去曾為十分普遍的物種,但最近數十年大量減少,在1990年代甚至沒有任何紀錄,近年在南部數個縣市陸續有紀錄,但分佈侷限,本種偏好出現於平地或低海拔山區,經常出現於農耕地或果園附近,幼蟲以假地豆及大葉山螞蝗的豆莢為寄主,秋季時數量較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呂晟智 資料提供:呂晟智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上次更新:2013-11-06

關係

寄主植物:豆科之假地豆、大葉山螞蝗、鐘萼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上次更新:2021-10-01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世代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上次更新:2021-10-01

趨勢

本種往昔被認為是常見種(如Shirôzu, 1960),現今僅見於少數零散棲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veres lacturnus rileyi 上次更新: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