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具雌雄二型性。雄蝶:頭被毛、褐色;頭頂中央具白斑;複眼具白色輪緣。觸角黑褐色、有白環。口器褐色。下唇鬚被毛、前伸;第三節細小、棒狀、白色但部分黑褐色。複眼被毛。胸部及腹部背面黑褐色、腹面白色。足白色,有褐色條紋及帶紋;前足跗節癒合,末端下彎、尖銳。前翅三角形,外緣略突出。後翅葉狀,CuA2脈末端具絲狀尾突。翅背面深紫色,可透視翅腹面波紋。翅腹面底色淡褐色,有白色條紋組成之中央、亞基部帶紋及中室末端短條;亞外緣帶紋由兩道白色短細線紋組成;後翅臀區及CuA1室各具黑色斑點及橙色紋。緣毛褐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複眼疏被毛、前足跗節不癒合、翅背面藍色斑位於翅內側、藍色斑塊外側常有模糊弦月紋、後翅背面亞外緣具白色弦月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上次更新:2021-10-01
其他來源內容
小型灰蝶。有雌雄二型性。軀體背側黑褐色,腹側灰白色或白色。前翅外緣、前緣弧形。後翅CuA2脈末端有尾突。雄蝶翅背面藍紫色;雌蝶有淺藍色紋,其外側有一列與外緣平行之淺色短線紋、前翅外側有黑邊。翅腹面底色灰色或淺褐色,前、後翅中央及亞基部各有一組兩側鑲白線之帶紋列,中室端也有類似短條。前、後翅亞外緣均有由暗色紋及白線組成之帶紋。翅腹面隱約可由翅背面透視。CuA1室有黑斑、橙色弦月紋及有金屬光澤之藍色紋形成之眼狀斑。臀區有黑斑、橙色紋及有金屬光澤之藍色紋。緣毛內白外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Hsu 上次更新:2014-12-08

分布

世界分布:廣泛分布於東洋區低地及澳洲熱帶地區。 臺灣分布:僅見於臺東蘭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上次更新:2021-10-01
其他來源內容
在臺灣地區分布於臺東縣蘭嶼。臺灣以外廣泛見於東洋區及澳洲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Hsu 上次更新:2014-12-08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狹窄。背兜側突豌豆狀。囊突退化。顎形突鉤狀,末端尖。基腹弧兩側膨大。抱器形成寬瓣,末端截狀,有細鋸齒,背側末端有一向內摺疊之三角形突起。陽基軛片狹窄,Y字形。陽莖粗壯、下彎,陽莖器短於陽莖基。陽莖器末端分為背側和腹側區域,腹側為一對舌狀骨化突起;背側背緣有多排細齒。角狀器為具小刺棘之輕度骨化骨斑。 雌交尾器:交尾囊球狀。花壁一對,位於交尾囊相對位置,形成內陷刺狀突起。交尾囊管短、膜質,後端漸細,近交尾孔處形成骨化環。交尾孔前板形成骨化圓頂,背側向後延伸;交尾孔後板膜質,有一對小囊。後內骨突長於肛突,纖細、筆直。肛突骨化,有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上次更新:2021-10-01

尺寸

成蝶前翅長13-16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上次更新:2021-10-01

鑑別型特徵敘述

本種與大娜波灰蝶外觀相似,但可由以下特徵區分:1)後翅腹面M室條紋後端趨近中室條;2)雌蝶翅背面藍色斑外側有模糊弦月紋;3)抱器末端無指狀突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上次更新:2021-10-01

棲地

棲息在海岸林。一年多代。飛行活潑快速。會訪花。幼蟲取食牛栓藤科紅葉藤及無患子科臺東龍眼的新芽及幼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Hsu 上次更新:2014-12-08

關係

寄主植物:牛栓藤科之紅葉藤及無患子科之番龍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上次更新:2021-10-01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世代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上次更新:2021-10-01

備註

本種亞種名leei為表彰首位在臺採集本種標本的知名鞘翅目學者李奇峰博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acaduba berenice leei 上次更新: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