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具雌雄二型性。雄蝶:頭黑褐色,有白點。觸角黑褐色。口器黑褐色。下唇鬚前伸、黑褐色,外側有一對白色斑紋。胸部黑褐色,腹面有白色斑點;頸板黑褐色,前側及後側各有一白色斑點。足黑褐色,前足跗節癒合、匕狀、被毛。腹部黑褐色,側面及腹面有模糊白色斑點。前翅狹長、後緣明顯凸出、翅頂鈍。後翅三角形。翅背面黑褐色泛藍紫色;前後翅均具三列小斑點,外側者細小、藍白色,置中者藍白色,內側者藍紫色。中室末端有藍紫色小斑點。沿後翅前緣有灰白色斑塊,並連接鮮明黃褐色性標。翅腹面底色褐色,除前翅內側斑紋較大外,其餘均較小。緣毛黑白相間。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翅後緣直,不具性標,前足跗節分節、具爪、無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上次更新:2022-11-11
其他來源內容
大型斑蝶。軀體黑褐色,有白色斑點與線紋。雄蝶前翅後緣向後突出呈圓弧狀,雌蝶後緣直線狀。後翅近三角形。翅背面底色黑褐色,泛藍紫色金屬光澤。前翅有三列點列,沿外緣者細小、白色,其他兩列淺紫色、內有白點。中室端有一淺紫色斑點。後翅也有三列斑點。雄蝶於後翅前側有一片灰白色區域,中室前側至翅基有一片淺黃褐色特化鱗。翅腹面底色黑褐色、有光澤,前、後翅斑點排列似翅背面,但斑點較細小且呈白色。雄蝶於前翅後側有一片淺黃褐色特化鱗。緣毛黑白相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5-11-24

分布

世界分布:斯里蘭卡、巽他地區、中南半島南部、小巽他群島、蘇拉威西、新幾內亞、新不列顛、新愛爾蘭、菲律賓及臺灣。

臺灣分布:過去主要分布於南臺灣低地,但北臺灣、澎湖及蘭嶼亦曾有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上次更新:2022-11-11
其他來源內容
原分布於臺灣本島全島低、中海拔地區。離島澎湖及蘭嶼也有記錄。臺灣以外見於斯里蘭卡、東南亞、中南半島南部、新幾內亞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5-11-24

形態學

雄交尾器(以泰國普吉島產的亞種為參考):背兜寬闊,輕度骨化。背兜側突小、豌豆狀,有毛。囊突短,向前漸細,末端鈍。基腹弧頗厚。抱器寬闊、瓣狀,密生剛毛,具向下短突起且邊緣有小型骨化盤。陽基軛片寬、板狀,背側和腹側有內陷。陽莖粗短、直。陽莖器長度短於陽莖基,末端管壁顆粒狀。角狀器包括錐形膜上之一束棘刺,以及腹側一小片細棘刺。氣味刷為一對長袋,內有細長毛筆器。

雌交尾器(以泰國普吉島產的亞種為參考):交尾囊球狀,尾端明顯骨化。花壁為具刺骨斑,位於交尾囊骨化部上。交尾囊管短、粗大,明顯骨化,後端膨大。交尾囊孔板寬闊、骨化、穹頂狀之。前內骨突消失,後內骨突細長。肛突後端生密毛,基部略骨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上次更新:2022-11-11

尺寸

成蝶前翅長59-69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上次更新:2022-11-11

棲地

原先可能主要棲息在海岸紅樹林,現已滅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5-11-24

關係

寄主植物:臺灣之族群未有記錄,其他地區之族群取食夾竹桃科海檬果屬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上次更新:2022-11-11

週期

往昔幾乎全年有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上次更新:2022-11-11

趨勢

1960年代後本種在臺灣消失,咸信已滅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phaenareta juvia 上次更新: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