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二型性不顯著。雄蝶:頭黑褐色。觸角黑褐色,末端略膨大、腹面裸露。口器褐色。下唇鬚前伸,背面黑褐色、腹面灰白色雜黑色鱗。胸部背面黑褐色,腹面灰黃色。足褐色,上綴黃紋;前足跗節癒合、刺狀、被毛。腹部背面黑褐色、腹面黃褐色。前翅前半部突出,翅頂尖。後翅後半部突出,1A+2A脈末端有指狀突起。翅背面底色褐色,有靛藍色光澤,亞外緣有波狀黑色線紋;前翅有鮮明橙色斜帶紋,CuA1室中央有中心半透明之眼狀斑點,亞翅頂有白色小點;後翅中央有一列模糊深色圓圈。翅腹面底色斑駁,常呈褐色,綴黑褐色及赭色紋,有時帶藍色光澤,翅面中央有黑色細帶紋。緣毛褐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翅翅頂更突出,前足跗節分節、具爪。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大型蛺蝶。軀體背側暗褐色,腹側淺褐色。前翅半橢圓形,前緣弧形,翅端有一尖角,外緣後側向外凸。後翅橢圓形,於1A+2A脈末端有指狀突起。翅背面底色暗褐色,亞外緣有黑褐色波狀線。翅面泛靛藍色金屬光澤。前翅CuA1室有一小眼紋,眼狀紋中央有白色半透明小點。前翅R4室於R4及R5脈交會處時有一黃白色小紋。翅中央有橙黃色寬斜帶。翅腹面斑紋變化顯著,底色黃褐色或褐色,上有濃淡不一、色彩多樣之斑駁花紋。翅面中央由前翅翅端至後緣中央、後翅前緣中央至於1A+2A脈末端指狀突有一暗色線。緣毛暗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22-08-04

分布

世界分布:喜瑪拉雅地區、印度東北部、中南半島北部、日本八重山群島及沖繩、華西至華東、臺灣。

臺灣分布:分布於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龜山島及蘭嶼亦有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本島、離島龜山島及蘭嶼之低、中海拔地區。臺灣以外見於中國大陸南部、喜瑪拉雅、中南半島、東南亞、日本南部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22-08-04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平坦,前端邊緣平截。鈎突向後漸窄,末端形成一對下彎鉤突。顎形突形成一對細長的骨板。囊突基部寬闊、桿狀,前端鈍。基腹弧背側明顯彎曲。抱器修長,末端分叉。抱器內突杵狀,具剛毛,末端背側有一小棘刺。抱握鋏舌狀,具剛毛。抱器腹粗壯,明顯骨化。陽基軛片基部形成V字形骨片,背側延伸成極細長臂之骨臂,其末端彎曲成鉤狀。陽莖修長、纖細,向下彎曲,末端略上彎。陽莖器長度遠超過陽莖基長,末端漸細,開口於腹側。

雌交尾器:交尾囊球狀。交尾囊管長度明顯超過交尾囊,前端膜質,後端形成骨化管,其尾端腹側有凹裂。交尾囊孔板形成寬闊,橫向骨壁。前內骨突短、輕度骨化、彎曲;後內骨突長於肛突、挺直、棒狀。肛突葉狀,後端邊緣骨化,後端具剛毛。

變異:雌、雄蝶之翅腹面斑紋均多變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44-52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鑑別型特徵敘述

翅膀形狀及斑紋使本種停棲時外型仿彿枯葉,可在森林裡完美偽裝,此種外觀為其獲得「Dead Leaf」或「Oakleaf」之英文名,因而被稱為「枯葉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棲息在常綠闊葉林。一年多代。飛行活潑快速。成蝶喜食樹液、腐果。 幼蟲取食爵床科馬藍屬植物葉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22-08-04

關係

寄主植物:爵床科之臺灣馬藍、腺萼馬藍、曲莖馬藍、蘭嶼馬藍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世代物種,全年皆可見成蝶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Kallima inachus formosana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