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具雌雄二型性。雄蝶:頭黑褐色,有白點。觸角黑褐色。口器黑褐色。下唇鬚前伸、黑褐色,外側表面具一對白色斑紋。胸部黑褐色,腹面有白色斑點;頸板黑褐色,前側及後側各有一白色斑點。足黑褐色,前足跗節癒合、匕狀、被毛。腹部黑褐色,側面及腹面均有一列白色斑點。前翅三角形,前緣、外緣及後緣略凸出、翅頂鈍。後翅圓。翅背面黑褐色泛藍紫色;亞外緣有一列藍白色斑點,後翅外側另有一列斑點。後翅前緣有一灰色斑塊。前翅CuA2室內有兩平行排列性標。翅腹面底色褐色,前翅基部深色。亞外緣有一列白色小點。中央斑列於前翅為兩鮮明白色斑點,後翅則為數只小點。中室末端有白色斑點,於前翅鮮明,於後翅細小。緣毛黑白相間。氣味刷淡褐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翅後緣直、不具性標,前足跗節分節、具爪、無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上次更新:2022-12-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型斑蝶。軀體黑褐色,有白色斑點與線紋。雄蝶前翅前緣、外緣、後緣均弧形,雌蝶後緣直線狀,外緣也近直線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泛藍紫色金屬光澤。前翅外緣後段有白色點列,亞外緣有藍白斑紋列。後翅沿外緣有白色點列,亞外緣前段有藍白斑紋列。雄蝶於前翅CuA2室內有兩只灰色長條狀性標。翅腹面底色黑褐色、略帶光澤,前、後翅外緣及亞外緣均有白色點列;前翅中央有排列成三角形的三只白斑點,後翅中央有數只小白點。緣毛黑白相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上次更新:2015-11-24
英名Two-branded Crow Butterfly, Double-branded Black Crow。為中大型蝶種,展翅約為6.5至8公分,前翅外觀大致呈現三角形,外緣呈弧形突出,整體翅形稍微橫長,後翅卵圓形,外緣至肛角略呈方形。成蝶前、後翅表底色為黑褐色,前翅端具有藍紫色的金屬光澤,第1b-2室有2枚長條形性徵,亞外緣各翅室有1枚藍白色圓斑。後翅前緣為灰褐色,外緣各翅室有2枚白斑。雌蝶翅膀表面的色澤與雄蝶相似,無明顯差異,雌蝶前翅無性徵。
幼蟲以蘿藦科的羊角藤葉片為食。成蟲飛行緩慢,活動於開闊平坦處的草叢或林緣,常見成蟲展翅乘風於高空滑翔或活動於花叢附近,吸食花蜜。它們之所以飛行緩慢,是藉著累積在身體裡面的植物有毒成分禦敵,當遇到天敵或受到驚嚇時,會有假死的行為,或者是腹部末端會伸出發香筆 (又稱為毛筆器)。臺灣南部地區全年均有分布,其他地區夏、秋兩季較易見到成蟲活動,冬季成蟲會集體遷移到南部山區背風的山谷越冬,形成冬季的紫蝶幽谷。成蝶北返的蝶道有2條,一條從春日經茂林、林內、八卦山、竹南到臺北,另一條從臺東的大武溪谷,沿東部海岸線北行到花蓮立霧溪口到宜蘭,最遠達東北角的龍洞,飛行距離超過300公里,少數個體會穿越中央山脈往西部飛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1866 上次更新:2015-04-29

分布

世界分布:廣泛分佈於東洋區及澳洲區北部,東至新喀里多尼亞及新赫布里底群島。

臺灣分布: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離島亦偶有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上次更新:2022-12-04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本島全島低、中海拔地區。離島澎湖、龜山島、基隆嶼也有記錄。馬祖地區有記錄,可能屬於不同亞種。臺灣以外見於南亞、東南亞、中南半島、澳洲、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上次更新:2015-11-24
本種分布於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緬甸、阿薩姆、馬來半島、印度南部、斯里蘭卡、蘇門達臘、菲律賓、蘇拉維西、爪哇、婆羅洲及小巽他群島等東洋區一直到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昆士藍等澳洲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1866 上次更新:2015-04-29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狹窄。背兜側突小型、囊狀、有毛。囊突較長,向前漸細,末端鈍。基腹弧狹窄。抱器寬闊、瓣狀,密生毛,末端腹側有指狀突起。陽基軛片細,V字形。陽莖細長,末端略下彎。陽莖器長度略短於陽莖基,末端表面顆粒狀。角狀器為一具棘刺骨帶。氣味刷為一對長袋,內有細長毛筆器。

雌交尾器:交尾囊球狀,尾端明顯骨化,有許多皺褶。花壁為具刺骨斑,位於交尾囊壁對側。交尾囊管骨化、細長,尾端膨大。交尾囊孔板輕微骨化,穹頂狀,交尾囊孔外側具一對小骨片。前內骨突消失。後內骨突細長、彎曲。肛突後端密生毛,基部略骨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上次更新:2022-12-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43-47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上次更新:2022-12-04

棲地

主要棲息在海岸林、常綠闊葉林。一年世代數尚未明瞭。飛行緩慢,喜訪花。幼蟲取食夾竹桃科(蘿藦科)羊角藤(武靴藤)。秋季遷飛至南臺灣度冬,是「紫蝶幽谷」成員之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上次更新:2015-11-24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棲息於全島平地到低山地區,中、南部山區海拔1500公尺左右的山區,在樹林區和草原花叢裡經常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Wallace & Moore, 1866 上次更新:2015-04-29

關係

寄主植物:夾竹桃科之武靴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上次更新:2022-12-04

週期

成蝶全年可見。著名的「紫蝶幽谷」即為本種與其他紫斑蝶屬成員於南臺灣峽谷群聚越冬之景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上次更新:2022-12-04

系統分類學或親緣關係學

本種於刁曼島的族群因外觀相似而被一些文獻歸入記載自臺灣的亞種ssp. swinhoei。Van der Poorten & Van der Poorten (2020)指出該族群在遺傳上應更接近產自婆羅洲的亞種ssp. tyrianthina Moore, 1883。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上次更新:2022-12-04

備註

Shimonoya & Yu (1970)曾報告一筆屬於本種菲律賓亞種ssp. laetifica Butler, 1866之偶產迷蝶的雌蝶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Euploea sylvester swinhoei 上次更新:20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