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二型性缺乏。雄蝶:頭褐色,雜白斑。觸角黑褐色,上有一列白點、腹面裸露,末端膨大、錘狀。口器象牙色。下唇鬚前伸、白色、近末端處背面黑褐色。胸部銀白色。足銀白色,前足跗節癒合、刺狀、密被毛。腹部銀白色。前翅近三角形,前緣略凸、外緣及後緣直線狀。後翅葉狀,翅脈末端略凸出。翅背面底色白色;前翅外側黑褐色、翅基有模糊黑紋,亞翅頂有二只白色斑點,中室末端有二只黑褐色斑點;後翅亞外緣有黑褐色帶紋,中央有一列黑褐色斑點。翅腹面底色白色泛銀色,亞外緣有窄細黑褐色波紋,中央帶紋由內側黑褐色短條紋、中央橙色或黃色斑點及外側黑色小點組成,但於前翅減退或消失。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足跗節分節、具爪、無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 臺灣蝶類誌 上次更新 2022-12-04

分布

世界分布:越南北部、華西、華南、華中、華東、臺灣。

臺灣分布:分布於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北臺灣少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 臺灣蝶類誌 上次更新 2022-12-04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寬闊、平坦。鈎突後漸窄,下彎、喙狀。顎形突向後伸出,形成高度骨化之囊狀突起。囊突甚長,長度約為基腹弧的4.5倍、前端鈍。基腹弧狹窄,背側彎曲。抱器近三角形,向末端漸窄,末端形成尖鉤狀突起。陽基軛片狹窄。陽莖修長,長度超過囊突。陽莖器長度長於陽莖基,上彎,末端開口於背側。角狀器為一細長骨片,末端扁平。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圓形,後端驟細。交尾囊管長,約為交尾囊兩倍長,大部分骨化,後端窄、膜質,具表面顆粒狀之細長骨化帶。導精管位於交尾囊及交尾囊管連接處。花壁為一對細長具刺骨帶,並排於交尾囊一側。交尾囊孔板為寬大、凹陷之盾狀骨板,上生數根剛毛。前內骨突退化;後內骨突短。肛突葉狀、骨化,尾端邊緣增厚,具剛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 臺灣蝶類誌 上次更新 2022-12-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28-37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 臺灣蝶類誌 上次更新 2022-12-04

鑑別型特徵敘述

臺灣有兩種白蛺蝶屬成員,但本種翅背面底色白色,普氏白蛺蝶則為黑褐色,不難區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 臺灣蝶類誌 上次更新 2022-12-04

棲地

棲息在常綠闊葉林。一年多代。成蝶飛翔快速,好吸食樹液及腐果。冬季以幼蟲態於樹上枯葉過冬。幼蟲取食朴樹科沙楠子樹葉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 徐堉峰 上次更新 2015-11-24

關係

寄主植物:大麻科之沙楠子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 臺灣蝶類誌 上次更新 2022-12-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代物種,以休眠幼蟲越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 臺灣蝶類誌 上次更新 20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