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二型性略有之。雄蝶:頭部具毛叢、桃紅色混雜褐色。觸角黑褐色。口器黑褐色,下唇鬚短,具有桃紅色毛。身體背面黑褐色,腹面桃紅色,胸部具有一明顯褐色毛叢。腹部沿體軸側面具一列黑色斑點,腹面具有一列黑色紋。胸足黑褐色,領片及翅基片黑褐色並具有些許桃紅色毛。前翅外緣近筆直或略圓凸。後翅外緣波狀,於 M3 脈具一明顯延伸的長尾突。後翅內緣具有內緣褶,內有細小的灰白色發香鱗。前翅背面淺黑褐色,翅脈間具有深色帶。中室具有四條黑褐色帶,第三及第四條一端相連。前翅腹面與背面類似,惟底色較淺。後翅背面黑褐色,有時具光澤,沿外緣有一排明顯桃紅色或略帶桃紅的黃色弧形紋。後翅腹面如同背面,但弧形紋變大,且鄰近 M3 室端處通常有一額外的桃紅色小斑點。雌蝶:頭部與身體與雄蝶相似。後翅內緣無褶。後翅背面靠基半部顏色較淺,外緣的弧形紋通常較雄蝶大。翅腹面同背面,翅面色彩均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Byasa impediens febanus 上次更新:2021-10-01
其他來源內容
中型鳳蝶。軀體主頭色彩呈桃紅色及黑色。後翅有一細長尾突。翅背面呈灰黑色,翅外側部分有粉紅色或淺桃紅色弧形斑點形成的斑列,臀區前方另有一同色斑紋。雄蝶內緣褶內有灰色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Byasa impediens febanus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4-12-08

分布

世界分布:分布包括華西、華中至華東及臺灣(Racheli & Cotton, 2010)。亞種febanus被視為臺灣特有亞種。亦有文獻記載febanus分布於中國東部(例如 Lee & Wang, 1995),此記錄有待進一步確定。 臺灣分布:自低海拔到中海拔皆可發現,最高分布至海拔250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Byasa impediens febanus 上次更新:2021-10-01
其他來源內容
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中海拔地區。其他分布區域包括華西、華南、華中、華東等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Byasa impediens febanus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4-12-08

形態學

雄交尾器:偽鉤突狹窄,長而向下彎曲,呈喙狀指向後端。背兜側突短,具許多剛毛。基腹弧狹長,尾部彎曲。囊突膨大。抱器瓣狀、圓形;抱握鋏長、鋸齒狀,形成刀刃狀之骨板,腹面具有三角狀突出。陽莖粗壯、筆直,背腹扁平。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狀,交尾囊管細,膜質。花壁如同一膨大條棒狀,具皺褶及顆粒狀,長度約莫為交尾囊二分之一倍。交尾孔板高度骨化,形成一骨化圓頂,於交尾孔周圍呈骨化壁。肛突寬,半圓形,後內骨突細長,彎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Byasa impediens febanus 上次更新:2021-10-01

尺寸

成蝶前翅長39-48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Byasa impediens febanus 上次更新:2021-10-01

棲地

棲息在有馬兜鈴科植物生長的各種棲地。一年多代。成蝶飛行比較緩慢。好訪花。幼蟲取食馬兜鈴科植物。冬季通常以蛹態休眠越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Byasa impediens febanus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4-12-08

關係

寄主植物:馬兜鈴科之臺灣馬兜鈴、瓜葉馬兜鈴、港口馬兜鈴及蜂窩馬兜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Byasa impediens febanus 上次更新:2021-10-01

週期

本種發生期為一年多世代(Hsu, 2013),終年可見成蟲,冬季於寒冷地區以蛹態越冬(Hsu, 1999)。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黃嘉龍、梁家源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Byasa impediens febanus 上次更新: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