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成蟎:雌性體近圓形略扁,體長約為400µ,體呈深褐略帶墨綠色。體背刺毛匙狀,體背刺毛3對,第1對刺毛之前方表皮為橫向條紋,餘為縱向條紋。後體部刺毛約相似大小,刺毛之數量和排列均正常型,其間表皮條紋均為明顯的縱向,但在體背中央偶有橫向條紋。第1足跗節具15支刺毛(含感毛和觸毛),第1足脛節具9支刺毛;第2足跗節具14支刺毛,第2足脛節具6支刺毛;第3足跗節及脛節各具11支和6支刺毛;第4足之跗節和脛節各具11支和7支刺毛。雄體較小成盾形,體長約為300µ,體呈桔紅色,足較雌蟎者為長,體背之刺毛則較雌蟎者為細長,陰莖之後端向上彎曲,末端較細,似鉤狀。
卵:形似鐵餅,扁圓形,直徑約150µ高約60µ,初產卵呈暗灰色,後隨胚胎之發育,色澤即起變化,首先部份變為桔黃色,以後桔黃色之胚胎漸擴大,終至全卵均呈桔黃色,至孵化之前,其幼蟎胚胎清晰可見,通常在卵之周邊附著數條細絲具穩定作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羅幹成 資料提供:臺灣農作物害蟎圖說 來源學名:Eutetranychus orientalis (Klein, 1936) 上次更新:2016-07-29

分布

本種分布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南非、以色列、塞浦魯斯、埃及、蘇丹、塞內加爾、台灣、中國及琉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羅幹成 資料提供:臺灣農作物害蟎圖說 來源學名:Eutetranychus orientalis (Klein, 1936) 上次更新:2016-07-29

尺寸

幼蟎:初孵化之幼蟎,側面觀成半圓形(即體背隆起,兩側較狹而扁),體長200µ,呈桔黃色,體背刺毛細長(成棍棒狀,上具極細小之針狀刺),足3對,行動甚緩慢,至幼蟎之末期,幼蟎體漸成半球形,足僅3對。 前若蟎:幼蟎脫皮後,便成為4 對足之若蟎,體長約250μ,體呈黃褐色,體成為半球形。 後若蟎:前若蟎脫皮後,即為後若蟎,體長約300μ,體色轉為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羅幹成 資料提供:臺灣農作物害蟎圖說 來源學名:Eutetranychus orientalis (Klein, 1936) 上次更新:2016-07-29

棲地

東方褐葉蟎均棲於柑桔及其他果樹的葉片上表,經其為害形成密集之灰黃色刻點,葉片顯現枯黃,並顯著呈現凹凸的皺紋,使葉片枯萎,嚴重者導致葉片脫落,尤其在秋季乾旱季節,可能使枝條枯死。 寄主植物有柑桔、楊桃、番荔枝、香蕉、麵包樹、木瓜、棉、南瓜、梨、赤素馨、葡萄、榲桲、胡桃、大戟屬植物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羅幹成 資料提供:臺灣農作物害蟎圖說 來源學名:Eutetranychus orientalis (Klein, 1936) 上次更新:2016-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