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此屬僅有此一種類。中文俗名又稱椰子蟹或強盜蟹,俗名由來是因為早期的自然觀察者認為此種寄居蟹有偷食椰子的行為。椰子蟹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節肢動物之一,有個體可達5公斤重。此種類以往在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區域數量繁多,但因肉質鮮美,近50年來多被捕食以致族群量急遽衰減,現在已被IUCN列為瀕臨絕種的生物。椰子蟹腹部並不發達,且藏在頭胸部下方,加上尾部鈣化,因此不需背負貝殼到處行走,而且可離水生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海大海生所甲殼類實驗室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俗稱八卦、山霸、山寄生、林投走、三仙台蟹,英名Coconut crab, Robber crab, Palm thief。體型甚大,重量可達4公斤以上,是全世界最大的陸生無脊椎動物。前甲長可達7.8公分,兩腳張開來可達1公尺寬,身體呈藍黑色、橘紅色、藍紫色、黑褐色至紫褐色,不同地區有其主要的顏色。全身光滑無毛,左螯腳比右螯腳大一點,形狀相同,其上密生棘刺,頭胸甲及各腳的長節上具有許多波浪狀的刻痕,第4胸腳強大且具有鉗指,腹甲背面在出生兩年半以後即鈣化,可以脫離螺殼或椰子殼而自由生活。
白天大多躲在地洞或岩縫中,會以椰鬃為床,夜間或陰雨天才出來活動覓食,嗅覺很好,以水果、堅果、種子和倒下的樹木的枝條髓心,也會吃各種屍體、蟹類、小海龜、老鼠和其他有機物。牠們會爬到可可椰子樹上摘取椰子來吃,以強力的大螯剝開椰子皮吃椰肉。以鰓肺代替退化的鰓呼吸空氣,不會游泳,在水中會淹死。雌雄於5月至9月間在陸地上交配,卵孵化時雌蟹會在大潮的黃昏到海邊釋放幼生。幼生在海中浮游3至4周之後,沉降到海底,然後像一般的寄居蟹一樣尋找適當的螺殼寄居,再逐漸移居到岸邊,最後永遠離開海裡。每年約蛻皮一次,會挖洞藏身以保護脆弱的身體。約5歲時達到性成熟,年齡可超過60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4-05-14

分布

分佈範圍從非洲東部包含印度洋北面及部分安達曼海海域,往東直至太平洋上的玻里尼西亞群島與復活島。分佈區域以海島型國家或地區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海大海生所甲殼類實驗室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廣泛分佈於琉球、臺灣、中國大陸、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岩礁海岸地區,與可可椰子的分布相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4-05-14

棲地

生長棲地多在珊瑚礁岩洞、樹木基部、石灰岩狹縫中以及椰子樹叢間的火成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海大海生所甲殼類實驗室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甲殼類實驗室 來源學名: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在海岸地區的椰子和林投樹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4-05-14

保育狀態

在大部分有人類居住的地區,因被捕食的關係,其數量並不多,且在馬達加斯加和澳洲大陸的人口密集區已經滅絕了!在臺灣因常被捕捉販售,近年來已經很少見了,因此被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4-05-14

效益(利用)

其體內有時會有因吃食有毒植物如海檬果而累積的毒性,因此也不宜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Birgus latro (Linnaeus, 1767) 上次更新:201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