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扁蟹仔,英名Pelagic shore crab, , Sargassum crab, Pelagic crab, Herring bow crab, Oceanic paddler crab, River swimming crab。頭胸甲寬約可達5.5公分,呈略為扁平的四角形,表面光滑具麻點,有對稱的隆起,分區明顯,中央有H形溝紋,邊緣鋒銳,前額寬廣,額緣平直,額寬略大於甲寬的1/3,鈍切,向前下傾,側緣與背內眼窩角無界限,眼窩小而深。前側緣拱起,含眼窩外齒共具有3齒,第 1齒最大,呈寬三角形,第3齒最小,呈銳角三角形,兩齒之間的缺刻接近等大;後側緣由第3齒處成一下傾的斜面至最後一對步腳基部,並向後靠攏,邊緣有毛。兩螯同大,雄蟹的螯腳比雌蟹大很多,表面光滑,長節內緣具有6個小齒,腕節內角有一大一小的兩刺,小刺有時會退化。掌節高凸,外側面下方有一橫行隆線,內側面中部有一些細小的顆粒,兩指之間沒有空隙,內緣具有小齒。步腳側扁,第3對步腳較大,長節的前緣近末端處具有1刺,前節與指節的後緣密生長軟毛。雄蟹的第一腹肢粗壯,兩端分為2片圓鈍的裂片,腹部呈三角形,尾節的長度大於寬度。雌性的腹部呈圓形。 全身呈墨綠色、紅褐色、灰黑色至黑褐色,有些個體的頭胸甲有黑色或白色的塊斑,螯腳呈紅褐色至黃褐色,掌部、指節外側帶紫色,指部白色。
雜食性,幼蟹以碎屑為主食,年輕及成蟹以甲殼類為主食。扁平的步腳適合游泳,泳姿呈直線向前進,姿勢優美,但上了岸,牠們仍是橫行。有時候會在溪流淺水域石塊下聚集,並成群堆疊在一起。秋冬隨洪水順流游泳而下,回到海邊繁殖,母蟹有多次產卵的現象,最多可3次,每次產卵數會逐漸遞減。幼體經過一個多月的浮游生活後,甲寬約近0.4公分的大眼幼蟲於第2年的梅雨季至秋冬成群溯溪而上,有時密集攀爬於出水面的岸壁,個體多層重疊, 蔚為奇觀,尤以花蓮縣的秀姑巒溪為最,沿著水邊可以綿延數公里,數量可以達到數百萬隻以上,形成極為壯觀的生物大遷移景象。冬季溯河的大眼幼蟲會先在河口棲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等變態成為幼蟹以後幾個月,才在第二年的4月間再繼續上溯至河川的中上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Varuna litterata Fabricius, 1798 上次更新:2014-04-10
其他來源內容

字紋弓蟹體長約8 公分。身體呈墨綠或黑色,背甲方形有點圓,身體非常扁平。背甲寬約4 公分,四對足都有長長的毛而且扁平應善於游泳,沒有築穴的現象,螯足前端呈白色、兩螯同大。


本種生活在河川中的字紋弓蟹會配合雨季來臨,隨洪水進入海裡繁殖,大眼幼蟲再成群溯溪而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邱郁文、黃彥銘 資料提供:花蓮溪社區溪流生態資源手冊 來源學名:Varuna litterata Fabricius, 1798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南非、肯亞、莫三鼻克、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賽席爾、模里西斯、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臺灣、廣東、香港、海南島、西沙群島、福建、浙江、日本、關島、新幾內亞、澳洲、波里尼西亞、斐濟、聖誕島等地區,臺灣各地岩礁岸的河口附近較為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Varuna litterata Fabricius, 1798 上次更新:2014-04-10

棲地

棲息在岩礁海岸、沙岸、內灣、河口、水田、池塘及海上的漂流物等多種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Varuna litterata Fabricius, 1798 上次更新:2014-04-10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多棲息在河口域或河川下游,以岩礁岸半淡鹹水池較常見 。亦可侵入水田中,遠離河囗的河川中、上游亦有其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邱郁文、黃彥銘 資料提供:花蓮溪社區溪流生態資源手冊 來源學名:Varuna litterata Fabricius, 1798 上次更新:2013-11-06

保育狀態

因溪流汙染、人工水壩,以及人為的大量捕捉,臺灣西部污染比較嚴重的河川已經比較少看到本種螃蟹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Varuna litterata Fabricius, 1798 上次更新:2014-04-10

效益(利用)

可食用,多為居民捕捉自食,偶有少量在市場販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Varuna litterata Fabricius, 1798 上次更新: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