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殼由五片殼板所組成,殼板質地平滑,其上具有不明顯的輻射紋路。柄部有殼板覆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Lepas anatife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俗稱茗荷介、磩仔、海佛手、佛腳、鵝頸藤壺,英名pelagic gooseneck barnacle, pelagic goose barnacle, smooth gooseneck barnacle, barnacle goose, common goose barnacle,為一種頭部拉長,呈長柄狀附在基底上的有柄藤壺,體長約可達7公分。頭部有5片殼板形成殼室,軀體包在殼室內。殼板呈白色,有時略帶淡青色,上部兩片為背板,呈不規則的四邊形,下部兩片為楯板,大而寬闊,右側楯板的殼頂內面有一顯著的殼頂齒。峰板處於楯板和背板的背側,較細長彎曲,背脊為小的珠狀齒或光滑無齒,基部分叉,叉分支的末端尖。板間偶有較寬的膜隙。有時楯板和背板有從殼頂放射的放射線,從楯板到背板常有一列黃綠色的凹點組成的對角線。殼室中的軟體部分具有口器和蔓足等,上唇前部膨鼓,脊緣有一列細齒,大顎有5尖齒,下角呈櫛狀;小顎切緣呈4個階梯,每階上都有細刺。蔓足6對。尾附肢呈爪狀。身體兩側各有2個鞭狀突起。具交接器。殼板的開口邊緣呈橘色,羽毛狀的附肢呈褐色。頭狀部長約1至7公分,柄部長約4至85公分,長度變化很大,呈紫褐色至污黃褐色,表面光裸,粗壯。
雌雄同體,在沒有配偶時,可行自體受精。由卵剛孵出的無節幼體,前側角特別顯著,具有3對附肢,幼體末端的尾刺兩側有1對突起。經6次蛻皮後,背甲形成兩片扁平的瓣殼,為金星幼體,以第1觸角匍匐在某些浮物表面並以粘腺分泌物與浮物結合,經變態頭狀部隨著柄部起立而成為常態的茗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as anatife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5-08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Lepas anatife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的溫帶和熱帶海域,臺灣各地海邊的漂流木或沖到岸邊的海藻上經常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as anatife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5-08

棲地

棲息於浮木或其他能漂浮於海面的物體表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游孟貞 資料提供:中研院生多中心潮間帶生態研究室 來源學名:Lepas anatife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附著在碼頭、海輪底面、海面的漂流物、海龜身上,甚至美洲鱷身上,可使航速減低,是一種常見汙著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as anatife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5-08

效益(利用)

有些人會拿茗荷來吃,用熱水燙熟之後,把白色的殼板撥開(不太好剝)沾醬油就可以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as anatife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5-08

備註

本種的楯板大而寬闊,殼板質地平滑,輻射紋路不明顯,頂端較尖,柄部的長度變化很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Lepas anatifer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