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三棘鱟
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三棘鱟
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三棘鱟
三棘鱟
中華海怪,中華馬蹄蟹,東方鱟,小海鱟,中華鱟,中國鱟
海洋生物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瀕危(EN)瀕危(EN)

綜合描述

俗稱三刺鱟、中華鱟、中國鱟、小海鱟、東方鱟、日本鱟、馬蹄蟹、鋼盔魚、鴛鴦蟹、夫妻魚,英名King crab, Horseshoe crab, Tri-spine horseshoe crab。體長約可達60公分,頭胸甲略呈扁平的半圓形,與鐮蟲屬的三葉蟲頭部很像,前方中央有2個單眼,左右有大型的複眼,雄性的個體在前緣的左右兩邊各有1凹陷,雌蟹則無且體型較小。背上有三排棘,因而得名。腹甲背面不分節,表面長有許多小刺,左右兩側各有6根可動的刺棘,尾部呈劍狀,口邊長有一對鉗狀的附肢,稱為螯肢,用於協助攝食,口的周圍有5對附肢,雄鱟之第2及第3附肢特化成鉤狀,其餘呈鉗狀;雌鱟的第6對步腳有5個扁平構造,可用來挖掘及清除附著物,雌鱟產卵時還可利用此對步足向後撥沙。腹部內側有5對書腮,為鱟的呼吸構造,同時在幼小時還具有游泳功能。鱟的複眼主要是來看見外界動靜,中間眼很小,用來進行定位之用。
鱟以海藻及小動物為食。每年6至9月當滿月或是新月大潮時,成鱟會成對成群爬上沙灘的高潮線附近掘沙產卵,行體外受精。多數雌鱟約產1至3窩卵,但多者可連續產11窩,每窩平均300至500顆卵,最多可達1200多顆,最少40至50顆。完成後,雌鱟會用沙埋住巢穴,保護受精卵的安全。卵的大小如綠豆,顏色為鵝黃色。大約過5至6週後就可孵化,之後在高潮線附近的潮間帶生長發育,再脫殼成為2齡幼生。1齡鱟在第1年不會脫殼,第2年脫殼3次,第3年脫殼2次,之後每年脫殼1次,雄鱟會在脫殼15或16次後,在第13年左右達到性成熟,而雌鱟則在脫殼16或17次,約於第14年才達到性成熟,可活20到25年之久。成鱟主要為肉食性,吃食環節、軟體動物等,有時也吃食底藻。而稚鱟直到脫殼為2齡稚鱟後才開始以潮間帶的雙殼貝類與多毛類等為食。以鱟卵為食的天敵主要是水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上次更新:2014-04-27

分布

本種分佈於東南亞和日本海域,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中國大陸、臺灣等地,臺灣在金門、澎湖、嘉義布袋的沙岸偶爾可見,其他地區很少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上次更新:2014-04-27

棲地

三棘鱟大多匿居在風平浪靜,底質以沙泥為基質的淺灣,稚鱟有「川」字形的足跡。鱟的棲息地會因年齡的不同而改變,一齡鱟的棲息地在原本卵的巢穴附近,也就是潮間帶高潮線附近的沙灘。二齡以上的鱟會在潮間帶的泥灘地生活。成鱟則會棲息在沿海地區或河口水深20至30公尺的沙質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上次更新:2014-04-27

保育狀態

為孑遺的活化石,是已知與三葉蟲親源關係最近的現生動物,在古生代志留紀早期,約距今4億4,500萬年前,類似種類即已出現在地球上。通過嚴苛天擇的物種,也無法抵擋現代人類所造成的海洋汙染。過去在臺灣西岸的潮間帶都有鱟的蹤跡,現在大概只剩下金門與澎湖一些人跡罕至的離島可以看到野生的鱟。在金門門的古寧頭已經劃設了鱟的保育區,澎湖有鱟生態育成區。每年金門水試所還放流數以萬計的小鱟及成鱟進行復育。在美國、日本與香港等地,鱟都被列為保育類動物,但在亞洲許多地區的海產店裡,沒什麼肉的鱟還是經常被列在菜單之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上次更新:2014-04-27

效益(利用)

外殼可做成舀水的器具,鱟肉與鱟卵可食,燒鱟殼以驅蚊、食鱟殼粉以治氣喘病(大概是「鈣」的功能)、鱟尾當「如意」等多種用途。鱟含銅離子的藍色血液,是非常有商業價值的試劑,可檢驗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及治療AIDS。因含銅量過高,多食會中毒。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上次更新:2014-04-27

備註

除了中國鱟外,世界上還有其它3種鱟,分別是:南方鱟(又稱巨鱟,分布於泰國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沿岸)、圓尾鱟(分布於東南亞沿海),及美洲鱟(分布於美洲的大西洋沿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 上次更新:201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