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台灣最常見的四種蚯蚓之一。身體為稍透明的淡粉紅色到淡紫色。體長一般可到9-12公分長。成熟個體的環帶膨大,並呈現橘黃色,環帶無剛毛,顏色淡,長度不到1公分,但仍清楚可見分為7節。活動時,環帶前端細看可以發現有三對亮黃點。
本種為下底層型蚯蚓;糞土排出至地面呈分節條狀。受驚擾時身體極易收縮僵硬蜷曲甚至成團(中文名稱得來於此),時常分泌大量極黏稠透明黏液。土食性;僅在隧道中活動取食,夜間幾乎不探出至地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6-16
其他來源內容
身體為稍透明的淡粉紅色到淡紫色。體長一般可到9-12公分長。成熟個體的環帶膨大,並呈現橘黃色,環帶無剛毛,顏色淡,長度不到1公分,但仍清楚可見分為7節。活動時,環帶前端細看可以發現有三對亮黃點。
本種有群聚的行為,有時可同時發現數十隻的個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李政締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3-20

活體頭部為粉紅色到淺紫色,環帶為橘粉紅色或灰粉紅色,其於身體部分為略帶灰藍色的粉紅色,尾部白色;頭部往前延伸時,在環帶前端背面可見3對亮黃色的點,為鈣腺;標本體色大致為白色,環帶為淺灰棕色。體長約92-128mm,環帶寬約3.54-4.34mm,體節數約為167-220節,環帶位於14或15-21或22,呈馬鞍狀,具有分節且無剛毛。雄孔位於17節的腹面;有些個體的雄孔不可見。雌孔不可見。本種行為特徵為行動緩慢,爬行時常會伸出細長的口前葉,被捕捉時會在體表分泌出大量蛋白狀透明的黏液;在不是生存的乾旱期,本種會將身體纏繞成球狀,靜止不動進入休眠以度過乾旱。

本種對環境有很強適應力,且有很好的繁殖能力,再加上會降低土壤多孔性,使土壤緊實,將環境改變成不適合其他土壤動物生存,對台灣原生蚯蚓有明顯的競爭排斥效應。推測60年以前便引進台灣,但在台灣很多地區發現時已成為該地蚯蚓優勢種。國外部份研究其可能造成的環境或農業方面影響應多加注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19-12-05

分布

原產於中南美洲,現已藉由人為散播成為熱帶的世界廣佈種。近年由於台灣開始進行蚯蚓的普查研究,本種已被確認在台灣也有分布(Tsai et al., 2000),且是常見的優勢外來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6-16
其他來源內容
原產於中南美洲,現已藉由人為散播成為熱帶的世界廣佈種。近年由於台灣開始進行蚯蚓的普查研究,本種已被確認在台灣也有分布(Tsai et al., 2000),且是常見的優勢外來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李政締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3-20

棲地

在農耕或開墾環境中常可發現,甚至在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山區仍有紀錄,可見本種的散佈可能與農作土壤搬移或是植栽綠化常大量使用客土有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6-16
其他來源內容
在農耕或開墾環境中常可發現,甚至在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山區仍有紀錄,可見本種的散佈可能與農作土壤搬移或是植栽綠化常大量使用客土有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李政締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3-20

在台灣通常出現於海岸平原至海拔1000m以下的地區,而蘭嶼、小琉球、龜山島、金門離島地區也有發現紀錄。

外來種的P. corethrurus在宜蘭縣內分佈廣泛,儼然已侵入大部分的平地及丘陵地。此種在各採集點中,僅蘇澳及『南澳闊葉雨林保留區』中沒有出現,連福山植物園區及龜山島也遭入侵。從龜山島的採集結果可以看出,龜山島上59個採集點中,共46點有發現此種,唯有海拔較高的地方沒有採集到南美鞍帶蚓。以海拔400m內的比例較高,超過900m就沒有黃頸透鈣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一般而言蚯蚓本身拓殖能力並不高,多半是被動地藉由人類攜帶植物或土壤而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6-16
其他來源內容
一般而言蚯蚓本身拓殖能力並不高,多半是被動地藉由人類攜帶植物或土壤而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19-12-05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入侵性:具入侵性;入侵後果:環境, 其它;入侵機制:競爭, 其它;引進媒介:媒介植物;引進時間:不詳;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6-16

管理

由於黃頸蜷蚓在濕季時多在表土下10cm的土壤中活動,因此目前最有效且不傷還環境的移除黃頸蜷蚓的方式是在濕季時以人工挖掘來移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6-16
其他來源內容

由於黃頸蜷蚓在濕季時多在表土下10cm的土壤中活動,因此目前最有效且不傷還環境的移除黃頸蜷蚓的方式是在濕季時以人工挖掘來移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今日此外來種在台灣自平原至山區丘陵(海拔約1000m)均有分佈,尤其是在遭受人為干擾的環境,如農田、果園等人為開墾農地,此種蚯蚓常成為優勢物種,顯示該蚯蚓已經嚴重影響台灣原生種蚯蚓的活動空間。在調查採集時,我們發現台灣其他種蚯蚓則極少在富含黏土的土層中活動,但此種蚯蚓卻能大量在黏土環境中生存。目前並無數據顯示這種分佈情形是因為蚯蚓彼此競爭造成排擠,或是適應環境能力的差異所造成,但P. corethrurus數量很高的土壤中,會使土壤的透水性及保水性變差的情形已經經過證實。如此看來,問題可能就不單純是外來物種與原生物種之間的適應競爭,還要考慮到P. corethrurus會改變其生存的土壤,造成其他蚯蚓不適生存的特性,而成為優勢物種。而且土壤經過P. corethrurus的改變後,會降低土壤涵養水分及滲透水分的能力,因此本種移入及擴散所造成的影響,不只是本土蚯蚓生存環境被壓縮,嚴重的話將會是影響到土壤組成的問題。目前P. corethrurus已是世界分佈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6-16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環境, 其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其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入侵台灣的確切時間不明,由於龜山島居民在民國六十年全部遷回台灣本島,且以此種蚯蚓廣泛分佈在龜山島情形,推測應早在民國六十年之前就已經入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20-06-16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媒介植物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外來種P. corethrurus入侵台灣的確切時間不明,由於龜山島居民在民國六十年全部遷回台灣本島,且以此種蚯蚓廣泛分佈在龜山島情形,推測應早在民國六十年之前就已經入侵。今日此外來種在台灣自平原至山區丘陵(海拔約1000m)均有分佈,尤其是在遭受人為干擾的環境,如農田、果園等人為開墾農地,此種蚯蚓常成為優勢物種,顯示該蚯蚓已經嚴重影響台灣原生種蚯蚓的活動空間。在調查採集時,我們發現台灣其他種蚯蚓則極少在富含黏土的土層中活動,但此種蚯蚓卻能大量在黏土環境中生存。目前並無數據顯示這種分佈情形是因為蚯蚓彼此競爭造成排擠,或是適應環境能力的差異所造成,但P. corethrurus數量很高的土壤中,會使土壤的透水性及保水性變差的情形已經經過證實。如此看來,問題可能就不單純是外來物種與原生物種之間的適應競爭,還要考慮到南美鞍帶蚓會改變其生存的土壤,造成他蚯蚓不適生存的特性,而成為優勢物種。而且土壤經過南美鞍帶蚓的改變後,會降低土壤涵養水分及滲透水分的能力,因此本種移入及擴散所造成的影響,不只是本土蚯蚓生存環境被壓縮,嚴重的話將會是影響到土壤組成的問題。目前南美鞍帶蚓已是世界分佈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俊宏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ontoscolex corethrurus (Müller, 1856)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