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大型蛇蚯蚓,體型粗大,體長18-32公分,環帶寬0.8-1.1公分。背面體色深褐或深灰,無橫紋或花紋,背中血管不可見;腹面體色較淺。
本種為貫穿型蚯蚓,於地底挖掘30公分或更深的垂直隧道。夜晚在地表或表層土壤活動,白天則回到30公分以下的地底休息,甚至可能深達地下80公分處。植食性兼土食性,夜間將身體前段探出至地表取食附近的枯枝落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Metaphire yuhsii (Tsai, 1964) 上次更新:2020-07-02

分布

台灣特有種,分佈於新竹以北之淺山丘陵、大屯火山群、以及龜山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Metaphire yuhsii (Tsai, 1964) 上次更新:2020-07-02

形態學

環帶位於14-16節,環形且癒合,顏色較淺。前列腺於環帶後體表不可見。受精囊孔四對,在背面呈淡色兩兩排列,位於6-9節的前緣,受精囊孔兩兩距離比福爾摩沙腔環蚓更加靠近。雌孔位於14節腹面正中央。雄孔一對位於18節腹面外側,內有可翻出的交配腔,因此中央呈現複雜內凹的瓣狀結構,其外有數圈環狀皺摺包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Metaphire yuhsii (Tsai, 1964) 上次更新:2020-07-02

棲地

中低海拔山區原生或次生闊葉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Metaphire yuhsii (Tsai, 1964) 上次更新:2020-07-02

備註

本種與福爾摩沙腔環蚓在外觀、受精囊孔位置和雄孔型態上極為相似,因此必須以發現地點做為鑑定種類的重要依據。然而,兩種蛇蚯蚓在桃園與新竹丘陵山區共域,因此勢必需要仔細觀察雄孔是否露出部份卵形突墊,以及成對受精囊孔間的相對距離,才能在此地區正確鑑定兩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賴亦德 來源學名:Metaphire yuhsii (Tsai, 1964) 上次更新: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