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黃海毛蟲Chloeia flava 分類地位上屬於仙蟲科(Amphinomidae)的一員,體型略為寬扁且狹長,體長約5~13公分,體寬約2.5~3.5公分,體節約30節,體色多樣,身體多為淡紅棕色,背部中央有一串鑲白邊的紫褐色橢圓或圓形斑紋,體側的鰓為羽狀紅褐色。本種剛毛束長,其中接近背面有一根為紫褐色之外,其他的剛毛皆為白色,內有毒腺,剛毛接觸皮膚後,會刺入並注入毒液,造成刺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李坤瑄 資料提供:李坤瑄 來源學名:Chloeia flava (Pallas,1766)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俗稱黃海毛蟲,英名Fire worm, Golden bristle worm, Bearded fireworm, Peacock bristle worm, Beautiful fireworm。體型略為寬扁且狹長,體長約5至16公分,寬約2.5至3.5公分,體節約30節。剛毛束長,其中接近背面有一根為紫褐色之外,其他的剛毛皆為白色,內有毒腺,剛毛接觸皮膚後,會刺入並注入毒液,造成刺痛。體色多樣,身體多為淡紅棕色,背部中央有一串鑲白邊的紫褐色橢圓或圓形斑紋,體側的鰓為羽狀紅褐色。
屬於底棲性動物,偶爾會到沙面覓食或於夜間在海面上游泳,以浮游生物與碎屑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hloeia flava (Pallas,1766) 上次更新:2014-06-20

分布

黃海毛蟲分布在日本本州中部以南至臺灣,以及印度-西太平洋等地的溫暖海域一帶。臺灣地區則在南部與東北部海域有本種的採集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李坤瑄 資料提供:李坤瑄 來源學名:Chloeia flava (Pallas,1766)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本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的溫暖海域,包括日本的本州中部以南、中國南海、臺灣、菲律賓、泰國、印尼、澳洲等地區,臺灣地區在南部與東北部海域有採集記錄,不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hloeia flava (Pallas,1766) 上次更新:2014-06-20

棲地

黃海毛蟲隱匿在潮間帶至100公尺深的泥質砂或軟泥質底的海底石頭下方,屬於底棲性動物,偶爾會到沙面覓食或於夜間在海面上游泳,以浮游生物與碎屑為食,中文別名為「黃斑海毛蟲」,英文名為「Fire worm」、「Golden Bristle worm」、「Bearded Fireworm」、「Peacock Bristle Worm」與「Beautiful fireworm」,屬於不常見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李坤瑄 資料提供:李坤瑄 來源學名:Chloeia flava (Pallas,1766) 上次更新:2016-03-08
其他來源內容
匿居在潮間帶至100公尺深的泥質砂或軟泥質底的海底石頭下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Chloeia flava (Pallas,1766) 上次更新: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