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關於本站
物種分類系統
物種媒體庫
自然特輯
公告訊息
首頁
>
物種頁面
Onchidium verruculatum
(Cuvier, 1830)
中文名
石磺
其他別名
紫色疣石磺
物種屬性
海洋生物
分類階層
動物界 Animalia
»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
腹足綱 Gastropoda
»
縮柄眼目 Systellommatophora
»
石磺科 Onchidiidae
»
石磺屬 Onchidium
石磺屬 Onchidium
動物界 Animalia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腹足綱 Gastropoda
縮柄眼目 Systellommatophora
石磺科 Onchidiidae
石磺屬 Onchidium
Onchidium verruculatum
(
作者:Cgjj
CC BY-NC-SA 4.0 International
Onchidium verruculatum
(
作者:陳育賢
CC BY-NC 4.0 International
Onchidium verruculatum
(
作者:Cgjj
CC BY-NC-SA 4.0 International
Onchidium verruculatum
(
作者:Cgjj
CC BY-NC-SA 4.0 International
總覽
物種解說
多媒體
綜合描述
殼形 : 無殼
殼寬 : 約35mm
殼高 : 約20mm
螺層數 : 約48mm 以上
身體呈圓扁的長橢圓形,整個背部由外套膜覆蓋,皮膚表面革質而微微隆起,並具有許多突起與分布不均勻的背眼,背眼突起約11 ~ 20 組,以12 組的較多,每組頂端具有1 ~ 4 個眼點。肺腔退化,呼吸孔位於身體後端、外套膜下,身體後端生長出一些樹枝狀的鰓。軟體呈灰黑色或黃灰色,腹部顏色較淡。足部肥厚,前端觸角一對,雌雄同體。
|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
來源學名:Onchidium verruculatum (Cuvier, 1830)
|
上次更新:2014-12-22
其他來源內容
無殼,外觀呈長橢圓狀,膨脹。外套膜為黃綠色的底,其上密佈灰黑色斑。體表密佈大小不一的瘤突。前端具觸角一對,頂端有眼點。腹足灰綠色。
石磺屬於腹足綱的肺螺亞綱,和陸地上的蛞蝓和蝸牛是近親,都屬於柄眼目,具有肺以呼吸空氣,雌雄同體,但進行異體受精,雌雄生殖孔分開,雌性生殖孔在後側,雄性生殖孔在前方,開口靠近頭部右邊的觸角。夜行性,退潮時會緩慢的爬行覓食,主要以石塊上的藻類及有機物為食。夏初在岩石上產卵,秋末進入較深的水中越冬。
|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Onchidium verruculatum
|
上次更新:2014-12-03
分布
東亞、東南亞至澳洲海岸地區。臺灣全島海邊可見。台灣調查記錄 : 蘭嶼,東北角,澎湖等。
|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
來源學名:Onchidium verruculatum (Cuvier, 1830)
|
上次更新:2014-12-22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分布: 台北市關渡,基隆市,蘭嶼,台灣東北角,金門烈嶼,澎湖
世界分布 : 東海、南海
|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Onchidium verruculatum
|
上次更新:2014-12-03
棲地
位於海岸潮間帶礁岩區。多活動於高潮線上,可長時間離開海水活動,以刮取岩石上的藻類為食。
|
作者:謝伯娟、吳書平、蔡奇立
|
資料提供:臺灣蝸牛圖鑑(三版)
|
來源學名:Onchidium verruculatum (Cuvier, 1830)
|
上次更新:2014-12-22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於潮間帶礁岩區。潮間帶,泥沙灘高、中潮區
|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Onchidium verruculatum
|
上次更新:2014-12-03
效益(利用)
本種會被澎湖、花蓮等地的海邊居民撿回家川燙後炒食,甚至在澎湖的小門有專賣店,但有些人吃了以後會有悶胸的感覺,沖繩的日本人則以醬油或味噌煮食,或以韭菜炒食。
|
作者:臺灣貝類資料庫
|
資料提供:臺灣貝類資料庫
|
來源學名:Onchidium verruculatum
|
上次更新:2014-12-03
大百科章節
綜合描述
分布
棲地
效益(利用)
提供物種資訊
參考文獻
相關連結
關於本站
物種分類系統
物種媒體庫
自然特輯
公告訊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