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魔鬼海星、長棘海星,英名Crown-of-thorns starfish。體型大,平均直徑可達35公分,最大約可達70公分,腕足有8至21隻,通常有13至15隻。背面的骨板呈十字形,排成網狀,各板上有一根長且尖銳的棘刺。篩板凸出,呈半球形。叉棘多生長在背面及腕的側面。腕足末端有眼點。顏色有磚紅色、紅褐色、橘紅色、黃棕色、藍紫色、紫灰色、灰綠等多種變化。
其刺棘的表皮上有毒腺細胞,會分泌一種神經毒素,常有潛水人或是浮潛的人,甚至是漁夫不小心碰到而中毒,引起紅腫疼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Acanthaster planci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4-01-26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珊瑚礁海域,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西印度群島、紅海、阿拉伯東南部、印度、巴基斯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孟加拉灣、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中國南部、臺灣、日本、澳洲、新幾內亞、太平洋群島、夏威夷、巴拿馬至加利福尼亞灣。臺灣地區在蘭嶼、綠島、恆春半島、小琉球、澎湖等地均有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Acanthaster planci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4-01-26

棲地

棲息在珊瑚礁海岸的大潮池至水深67公尺的海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Acanthaster planci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4-01-26

保育狀態

棘冠海星為肉食性,有時會以貝類或其他海參為食,但主要食物是石珊瑚的水螅體,會造成珊瑚大片的白化死亡,破壞珊瑚礁海岸,因此有「珊瑚殺手」之稱,曾嚴重危害很多地區的珊瑚礁。許多國家也在努力的在撲殺棘冠海星。然而,棘冠海星的生命力很強,不但可以半年不吃東西不會餓死,就算斷其腕或切成碎片,還是有可能再生成完整的個體。大法螺(Charonia tritonis)、油彩蠟膜蝦和蘇眉魚等少數天敵,但因大法螺被過度採集而數量大減,造成棘冠海星的大發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Acanthaster planci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4-01-26

備註

目前的情況事實上棘冠海星並不指單一品種,而是一個泛印度太平洋的種群,包括4種深深分化的分支(太平洋、紅海、印度洋北部和印度洋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Acanthaster planci (Linnaeus) 上次更新:201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