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鳳梨參,英名Giant Sea Cucumber, Pineapple sea cucumber, Prickly Redfish,為一種非常大型的海參,體長通常約60至70公分,最大可達120公分,體寬約可達15公分,高約可達8公分,重達15公斤,因此有「海參之王」的稱呼。身體呈、橘褐色、橘黃色或橘紅色,點綴著黃色和褐色的斑點,腹面帶紅色。背部疣足(肉刺)很肥大,呈指狀,且3至11根連成掌狀或梅花瓣狀,所以稱為「梅花參」,又因為其外觀有一點像鳳梨,故俗稱「鳳梨參」。口偏於腹面,楯狀觸手20隻,均呈黃色。肛門略偏於背面。管足集中於腹面,管足內沒有支持桿狀體,但有纖細的網狀端板,其周圍有不規則分枝桿狀體。背面疣足有形狀不同的支持桿狀體,有的短細,表面帶突起或不帶突起;有的長而複雜,不規則。體壁內的骨針主要為具有二分叉的X形體及顆粒體。X形體常具有2至3次分叉,長約70至140μ,顆粒體直徑約2至3μ。觸手內的骨針為帶棘且分叉較密的X形體。
吞食珊瑚沙,以沙中的有機碎屑和小生物、細菌、動物和植物的屍體為食。其泄殖腔中常有一種「隱魚」共生,身體上偶爾有帝王岩蝦共生,或橈腳類(Nanaspis)寄生。梅花參對環境變化敏感,當受到刺激時,如海水污染、海水比重和溫度劇變,會引起自身腐爛或自行吐出內臟。排臟後的海參,在良好水質條件下,又會再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helenota ananas (Jaeger) 上次更新:2014-02-20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南非、肯亞、埃及、以色列、約旦、馬斯開里恩群島、馬爾地夫、紅海、印度東部、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澳洲北部、日本南部及中國南部的海南島和西、中、南沙群島、南太平洋群島等地區,臺灣地區分布於恆春半島、綠島、蘭嶼、小琉球等地,數量不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helenota ananas (Jaeger) 上次更新:2014-02-20

棲地

棲息在水深1至50公尺內有少量海草、獨立礁的的珊瑚礁沙礫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helenota ananas (Jaeger) 上次更新:2014-02-20

保育狀態

梅花參的的族群因過度捕捉已經在50%以上的地區減少了80至90%,自1960年代以來,已經有30%以上的地區有過度漁獲的現象,因此被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的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helenota ananas (Jaeger) 上次更新:2014-02-20

效益(利用)

梅花參的經濟價值很高,為中國大陸「海產八珍」之首,除食用之外還可供藥用,因此人們對其的需求量是日益增長,但因梅花參對生長海域環境要求很高,且生長速度較慢,因而產量非常有限,常有供不應求的現象,因此近年來也從臺灣、澳洲、斐濟等印度─西太平洋地區捕捉出口到大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Thelenota ananas (Jaeger) 上次更新:201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