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英名Little African sea cucumber。身體很小,長度僅約2至8公分,直徑約0.5至1公分,體重多在10克以下,呈紫褐色、粉紫色至黑灰色,腹面顏色較淺,稍帶黃色或白色,觸手的顏色較深為黑色。管足僅沿著5個步帶排列,每步帶有管足2行。觸手呈樹枝狀分枝,共有20隻,分為大、中、小5種,排列成內外兩圈,10個大的和5個中等的排列成外圈,5個小的排列成內圈。體壁內骨針很特別,為大型晶狀穿孔板(疣穿孔板),呈凹凸狀,凹陷處長具有小穿孔。管足末端的端板發達,端板旁具有另一類穿孔板,管足內亦有兩端膨大且具穿孔的桿狀體,有的還具有形狀不規則的穿孔板,板的中央有4個大孔,邊緣有很多小孔。翻頸部的皮膚內有桿狀體。石灰環各輻片前端有一凹痕,後端有由2至3個小片構成的、很短的延長部;石灰環的間輻片前端尖,後端凹進。
以管足黏附岩壁,在漲潮時伸出細樹枝狀分枝的觸手黏食浮游生物和海藻碎片為食,屬於濾食性,觸手在遇到危險或退潮時會縮入體內。生殖季節在春天的3至4月海水溫度開始上升時生殖,可能和春天水中浮游生物數量增加有關。學者在全年210隻(每月15-20隻)的解剖個體中,僅7.6﹪(n=16)具有成熟的生殖腺,而且全部是雄性,僅在4月期間發現1隻生殖腺快成熟的雌性,而且族群中有相當數量的個體缺少鈣質口環,這顯示牠們大都以橫向斷裂的無性生殖方式繁殖。其卵徑大於300μ,屬於大型卵,所發育成的浮游性幼蟲不需進食,靠卵黃維生,幾天之後就下沉到海底,變態發育成小海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Afrocucumis africana (Semper) 上次更新:2014-02-19

分布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印尼、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臺灣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臺灣以東北角、東部、墾丁和小琉球等地較為常見,其他地區偶爾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Afrocucumis africana (Semper) 上次更新:2014-02-19

棲地

大都棲息於岩礁海岸的低潮線碎浪帶至2公尺深的淺海中,也棲息在海草床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Afrocucumis africana (Semper) 上次更新: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