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蜈蚣陽隧足、蛇星,閩南語俗稱海蜈蚣、海時鐘,英名 Banded Brittle Sea Star, Millipede Brittle Star, Black Brittle Starfish。體盤直徑約可達2公分,呈傘狀具V型紋路,背面佈滿小顆粒突起,靠近生殖裂口處裸露,無小顆粒突起,幅楯不明顯。腕足大都5隻,長約5至14公分,由口邊輻散而出,由似蜈蚣櫛之櫛片串成,橫切面呈圓形,腕針呈棒狀,上層的腕針比下層粗且長,腕足前半段的腕針上常有許多小白點,反口面(背部)具有很多細小的顆粒突起,大都呈黑褐色且具有不規則的暗色斑紋,少數個體呈綠褐色、黑色或灰白色,黑色的個體在體盤的反口面周緣常有白色的V字形斑紋。口面(下方)呈黃棕色。
在漲潮時會將2至3隻腕足翻轉,在水中及水面頻頻擺動,以細小的管足黏附小動物和有機碎屑為食,是海邊重要的清道夫。繁殖季節大約在夏天7至8月間,且大多在低潮時期周圍海水量較少時排放精卵。雄蜈蚣櫛蛇尾個體會對水中的卵產生反應,且雄性最遠可由施卵點24公分外行進至施卵點進行排精。雄性蜈蚣櫛蛇尾會順應著潮間帶的高低潮變化,在低潮時期周圍海水量較少時,顯著地較容易被誘導排精,且可能是由內生性週期所控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 陳育賢 上次更新 201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