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中小型蛭類,成體體長約1.5-4公分,體寬較其他兩種山蛭為寬,約3-5.5公釐,吸飽血後可更寬。頭部稍小於體寬,尾吸盤明顯大於體寬,具牢固抓握之能力。身體圓棒狀,吸飽血後則略為背腹扁平。背部底色為紅褐色,少數個體則為黃褐色,背中有一片藍灰色、黃綠色或明亮彩色的寬帶,在寬帶中通常有三至五條黑色斷續條紋。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具黑色點狀邊緣的污黃色或白色條紋。腹部則是一整片較背部稍淺的均勻紅褐色或黃褐色。
吸血,主要以各種哺乳動物的血液為食,包括人類。完全陸生種類(臺灣俗稱螞蟥)。平時常僅以尾吸盤附著在植物上等待人獸經過。停棲等候的位置較其他兩種山蛭更高,可能會離地一公尺以上,一旦偵測到人獸經過時的空氣流動、震動、光影或溫度的變化,便迅速的以尺蠖型爬行移動,尋找可能的寄主並附著其上,或甚至直接從停棲的高處掉落至寄主的身上,也因此形成山友所謂的『螞蟥雨』。爬行能力佳,爬行速度快,一旦附著上暫時寄主(如人類)的體表,就會尋找皮膚較薄且柔軟的區域嚙咬。嚙咬時會讓寄主相當疼痛,根據被咬者所述會有針刺或火燒感。吸飽血後會先放開口吸盤,稍後也會放開尾吸盤並且從寄主身上墜落。無日夜行性之分別,全天候都有機會遇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賴亦德 資料提供 賴亦德 上次更新 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