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背鰭7;臀鰭11;胸鰭6;腹鰭6;縱列鱗24。尾柄有一黑色或褐色的圓形斑塊,延伸至尾鰭另有兩小黑點,活體為暗紅色花紋,最大體長可達6cm左右,雄性尾鰭的形狀比起雌魚略尖。

花斑劍尾魚是一種很受歡迎的小型淡水觀賞魚種,主要藉由人為媒介引進至不同區域並釋放,進而進入至少18個國家的水生棲地。花斑劍尾魚因為其廣泛的環境耐受力、在擾動棲地建立族群的能力、營養機會主義、快速的生長速率與產出已孵化後代的能力等,證明了牠的高入侵性。雖然花斑劍尾魚與其他花鱂科魚類在夏威夷被認為是造成水生無脊椎動物減少的罪魁禍首,但是造成特定危害之生態衝擊的相關資訊仍然很少。此外,有研究認為當多種花鱂科魚類同時存在對於水生生態系的衝擊是增加的。生態系衝擊包括資源競爭、捕食、水生無脊椎動物群集的捕食等。雖然被列入入侵種資料庫內但是由於其為受歡迎的觀賞魚種,很少被認為是害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20-03-19

GBIF物種分布地圖

的 Xiphophorus maculatus (Günther, 1866) 花斑劍尾魚 臺灣分布紀錄

資料來源聲明

以下展示的物種分布地圖及相關資料,皆來自 GBIF全球網站。 本網站僅用物種學名向該服務介接展示,無法保證資料正確性,亦無法回應或處理與資料相關的問題。 如需進一步確認或反映資料問題,請直接聯繫 GBIF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