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 22-32 mm;頭部褐色至黑色,有1向上再向後的短突起;頭頂寬度大於長度,側緣中度脊起,中域有1對深褐色圓點,兩側後緣角各有1枚更大的深褐色圓點;前額長度大於寬度,有2條自頭部突起腹面延伸過來的縱脊;觸角萬壽菊黃;頭楯比前額長;下唇延長,未達腹部末端。前胸背板褐色至黑色,中域有1對深褐色圓點,靠近兩側緣處各有數枚較小的深褐色圓點;前胸側板、前胸腹板及中胸背板皆為黑色。前翅基部3/5區域猩紅色至天藍色,有數枚大小不一、褐色至黑色、有時被白色蠟粉覆蓋著的圓點;端部2/5區域褐色至黑色,翅脈顏色與基部3/5區域相同。後翅基部2/3區域粉紅色至淡藍色,CuP脈上有2至3枚褐色圓點,A1脈上有3至5枚褐色圓點,中域有1枚延伸至端部褐色區域的長條狀斑塊;端部1/3區域褐色。足深褐色至黑色。腹部黑色,腹側板及背板後緣有時為萬壽菊黃。雄蟲生殖器之構造中,第九腹節由側面觀之,前緣強烈凹陷,背前緣尖銳,背後緣具稜角,腹後緣具1尖銳的小突起;第十腹節由側面觀之,腹側於距離端部1/5長度處中度凹陷,由背面觀之,端部寬度大於基部寬度的1.5倍,端部背側前緣中度凹陷呈V字形,腹側前緣輕微凹陷呈U字形;第十一腹板長度大於第十一背板長度的兩倍;生殖刺突由側面觀之,長度大於第十腹節,由腹面觀之,呈近橢圓形,兩側緣於距離基部1/2長度處各具1鉤狀突起;陽莖附片側葉膜質;陽莖附片褶膜突外露,筆直且骨化,長度大於鞘長度的5倍,末端膨大且向後再向下反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林佑昇 資料提供:林佑昇 來源學名:Lycorma meliae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4-07-15
其他來源內容
與 Lycorma meliae (Kato, 1929)近似,具以下幾點不同:(1)頭全為黑色。(2)前胸背板為墨綠色。(3)前翅3/5為墨綠色,散生數個白色斑紋,後2/5為黑色,翅脈則與前方同為墨綠色。(4)後翅為青色,端部黑色,翅中央具少量黑色斑紋。(5)腹部側方為橘紅色,具數個白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Lycorma olivacea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0-07-01
體長約 17mm;頭部小,黑褐色,觸角基部黃色;複眼大,黑色;前翅前3/5為酒紅色,散生數個黑色斑紋,後2/5為黑色,翅脈則與前方同為酒紅色,後翅淡紅色,端部暗褐色,翅中央具少量黑色斑紋;足黑色;腹部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Lycorma meliae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0-07-01

分布

臺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林佑昇 資料提供:林佑昇 來源學名:Lycorma meliae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4-07-15
其他來源內容
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Lycorma olivacea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0-07-01
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Lycorma meliae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0-07-01

棲地

中低海拔。寄主植物為賊仔樹 Tetradium glabrifolium (Champ. ex Benth.) T. Hartley (陳等,200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Lycorma olivacea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0-07-01
其他來源內容
中低海拔淺山地區。寄主植物為賊仔樹 Tetradium glabrifolium (Champ. ex Benth.) T. Hartley(陳等,2008)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Lycorma meliae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0-07-01

備註

兩種蠟蟬(紅翅蠟蟬與青黑蠟蟬)疑似為同種,本種分布海拔廣泛,思源啞口至合歡山小風口均有採集記錄,本種飛行能力並非優秀,是否有族群存在有待觀察,惟高海拔地區尚無發現紅翅蠟蟬之存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Lycorma olivacea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0-07-01
其他來源內容
台北市麗山國中科展作品: 色彩魔術師~紅色蠟蟬與藍色蠟蟬的秘密內容: 其成蟲階段,紅翅型會慢慢變成藍翅型,變色的原因翅膜內色素由紅轉藍的正常生理作用,而藍翅表面的白斑是分泌白蠟覆蓋在黑斑上所致。因此證實紅翅蠟蟬與藍翅蠟蟬實為同種但不同時期之個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杜士豪 資料提供:杜士豪 審訂:陳瑋晨 來源學名:Lycorma meliae Kato, 1929 上次更新: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