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iope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Calliope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野鴝(指名亞種)
Calliope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野鴝(指名亞種)
Calliope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野鴝(指名亞種)
Calliope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野鴝(指名亞種)

綜合描述

雄鳥體背為一致的橄欖褐色,頭頂及額略帶棕色。兩翼和尾羽轉為暗褐色,飛羽、外側覆羽及尾羽的羽緣棕褐色。眉斑及顎線均為白色,眼先及及頰線黑色,耳羽與背同色,略帶沙褐色羽幹紋;頦及喉為赤紅色,羽緣微白,赤紅色的周邊框以黑色狹紋;兩脇及胸部灰褐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雌鳥頦及喉部分個體不呈紅色而為白色,眼先及頰線暗褐色,其餘與雄鳥相同。喙鉛黑色,近基部稍淡。跗蹠黃褐色,趾及爪較暗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亞洲大陸北方的西伯利亞、蒙古、朝鮮半島、日本、中國東北及中西部,遷移至華南、印度、東南亞、台灣及菲律賓等地度冬。台灣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亞種分化,各分類的學者看法不一,舊資料大多視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而 Dickinson (2003) 則依 Kistchinski (1988) 及Eck (1996) 認為繁殖地的隔離而將本種分為3個亞種。出現在台灣的冬候鳥 L. c. callliope 及L. c. camtschatkensis 兩亞種均有,前者稀有,後者亦不普遍 (顏重威 1984)。各亞種的分布條列如下:L. c. calliope 繁殖於西伯利亞、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及蒙古北部,至亞洲南部及東南亞度冬。L. c. camtschatkensis 繁殖於勘察加半島至日本北部,在台灣、東南亞及菲律賓度冬。L. c. beicki 分布於青海東北、甘肅西南及四川北部一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典型的地棲性鳥種,常單獨出現在離水不遠的茂密草叢間,或在密叢附近地面奔跑,不群集,亦不與其它鳥種一起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覓食行為大多在地面隨走隨啄,或在灌叢低枝間啄食。食物以昆蟲為主,亦取食植物嫩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行為大多在地面隨走隨啄,或在灌叢低枝間啄食。食物以昆蟲為主,亦取食植物嫩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在地上疾馳時,常稍停而將尾巴向上展開。度冬期常自草叢中發出尖細且上揚的長音;春天北返前,雄鳥會有細碎婉囀的輕柔鳴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在繁殖地的數量普遍,因具有鮮紅的喉嚨及悅耳動聽的歌聲,為中國普遍的觀賞籠鳥。
紅喉歌鴝在台灣的數量不普遍,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Luscinia 源自拉丁文,是「歌鴝」的意思。種名 calliope 來自希臘神話的 kalliope,是一位重要的女詩人與歌者。亞種名 camtschatkensis是繁殖地勘察加半島的拉丁化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uscinia calliope calliope (Pallas,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