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臺灣生命大百科
Taiwan Encyclopedia of Life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物種分類系統
物種圖庫
生物圖書館
影片專區
物種頁面
大百科大聲公
看更多
Motacilla tschutschensis macronyx
(Stresemann, 1920)
中文名
東方黃鶺鴒(藍頭亞種)
中文別名
黃鶺鴒,東方黃鶺鴒,藍頭黃鶺鴒
分類位階
Subspecies
(亞種)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鶺鴒科
>
鶺鴒屬
>
Motacilla tschutschensis macronyx
作者:白欽源
來源: 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圖片詳情
Motacilla tschutschensis macronyx
作者:白欽源
來源: 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圖片詳情
Motacilla tschutschensis macronyx
作者:蕭世輝
來源: 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圖片詳情
物種解說
上次更新
2013-05-10 16:18:59
描述
體長約 17cm。雌雄鳥以及冬繁殖羽、成幼鳥之間的羽色有些許差異。所有亞種的成鳥喙、眼、腳皆為黑色。M. f. macronyx 成鳥的冬繁殖羽皆無明顯的眉線,M. f. taivana 與M. f. simillima 成鳥的冬繁殖羽皆具明顯的眉線。M. f. taivana 成鳥具黃色較粗的眉線,M. f.simillima 成鳥具白色細長的眉線。M. f. taivana 雄鳥繁殖羽為頭上、背、腰、小覆羽皆為欖黃綠色,具長而寬的黃色眉線,眼先至耳羽為黑褐色,喉、胸、脇、腹、尾下覆羽皆為黃色,大覆羽、中覆羽及飛羽為黑色,具黃白色羽緣,尾羽黑色,外側為白色。雌鳥繁殖羽與雄鳥繁殖羽類似,但是顏色較淡、較不鮮明,眼先至耳羽顏色較淡,呈欖黃綠色,身體腹面為淡黃色。雄鳥非繁殖羽與其繁殖羽類似,但顏色較淡,背部為淡黃綠色,腹部淡黃色。雌鳥非繁殖羽顏色更淡,腹部為污白色。M. f. simillima 雄鳥繁殖羽為頭上及眼先至耳羽為藍灰色,具長而細的白色眉線,背、腰、小覆羽為黃綠色,喉、胸、脇、腹、尾下覆羽皆為濃黃色,大覆羽、中覆羽及飛羽為黑色,具黃白色羽緣,尾羽黑色,外側為白色。雌鳥繁殖羽與雄鳥繁殖羽類似,但是顏色較淡、較不鮮明,喉為白色,胸、脇、腹為淡黃色。雄鳥及雌鳥非繁殖羽與繁殖羽類似,但背部為淡黃褐色,腹部污白色。M. f. macronyx 雌雄鳥及冬夏的羽色相似,並不易分辨。頭部為藍灰色,不具任何眉線,喉、胸、脇、腹、尾下覆羽皆為黃色,大覆羽、中覆羽及飛羽為黑色,具黃白色羽緣,尾羽黑色,外側為白色。背、腰、小覆羽為黃綠色,喉、胸、脇、腹、尾下覆羽皆為濃黃色,大覆羽、中覆羽及飛羽為黑色,具黃白色羽緣,尾羽黑色,外側為白色。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保育
黃鶺鴒的數量眾多,分布也相當普遍,在台灣及全世界都沒有重大威脅。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保育狀態
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行為
多在地表活動,常成小群活動,有時會形成數百隻的群體。在地上奔走動作快速,經常上下擺動尾羽。飛行時翅膀時張時合,造成波浪狀的飛行路線,且發出單調之「⋯唧⋯」叫聲。最普遍的鳴唱聲為連續4至5秒的簡單「滋滋、滋滋、滋滋⋯」鳴唱聲;但不同亞種間變異相當大。叫聲大多是在飛行時發出,聲音為連續、單調的「唧、唧、⋯」。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外觀相似性
本種傳統上與 M. capensis、M. flaviventris或是黃頭鶺鴒 (M. citroela) 構成超種 (Hall& Moreau 1970, Cramp 1988, Sibley & Monroe1990)。但是粒線體與細胞核DNA研究 (Voelker& Edwards 1998, Ödeen & Alström 2001, Alström& Ödeen 2002) 都否決了這樣的作法,這四者的親緣關係並不近,本種反而與白鶺鴒更為接近。本種分為許多的亞種,而且外形差異甚大。Dickinson (2003) 接受17個亞種, Alström& Mild (2003) 接受13個亞種。台灣目前有確定紀錄的黃鶺鴒為 M. f. taivana、M. f. simillima、M. f. macronyx 等三個亞種。M. f. taivana 為台灣所稱的黃眉黃鶺鴒,於西伯利亞東南部、庫頁島及北海道北部繁殖。M. f. simillima 為台灣所稱的白眉黃鶺鴒,於勘察加半島繁殖。M.f. macronyx 為台灣所稱的藍頭黃鶺鴒,於蒙古東部、中國東北、內蒙古、及烏蘇里江流域等地繁殖。Hachisuka & Udagawa (1951) 認為台灣的白眉黃鶺鴒是 M. f. simillima。但由於 M. f.simillima 與 M. f. tschutschensis 於野外不易辨認,而且 M. f. tschutschensis 於西伯利亞中部及東北部、勘察加半島以及阿拉斯加繁殖,有必要進行進一步檢視,以確認台灣的白眉黃鶺鴒是否也有 M. f. tschutschensis。Clements (2007) 則將黃鶺鴒裂解為二種,西方黃鶺鴒 (Western YellowWagtail, Motacilla flava) 及東方黃鶺鴒 (EasternYellow Wagtail, Motacilla tschutschensis)。若按照Clements (2007) 的意見,西方黃鶺鴒與東方黃鶺鴒均會在台灣出現,taivana 及 macronyx 亞種屬於西方黃鶺鴒,simillima 及 tschutschensis 亞種則屬於東方黃鶺鴒。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備註
Motacilla 源自拉丁文,原意為「擺動尾部」,應是指鶺鴒經常擺動尾羽的行為。flava 的拉丁文原意為「黃色的」。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分布
廣泛繁殖於古北區 (Palearctic region) 及阿拉斯加,但並不於西藏、中國華中、朝鮮半島及日本繁殖。於中國華南、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爪哇、印度半島、非洲、澳洲等地度冬。台灣分布於平原濕地及低海拔水域附近等潮濕環境。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棲地
常見於平原的開闊溼地及低海拔的水域附近,包括水田、草原、河床、池塘、堤岸等潮濕環境,晚上則常在甘蔗田、花生田等旱田內棲息。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遷徙
M. f. taivana 與 M. f. simillima 亞種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或過境鳥,M. f. macronyx 為稀有的過境鳥或迷鳥。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攝食策略
主要以陸域或濕地的無脊椎動物為食,大部分是節肢動物。喜於水域附近的礫石地、泥灘地或草地以覓啄方式獵食。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作者
丁宗蘇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參考文獻
台灣鳥類誌(下) The Avifauna of Taiwan Vo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