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單體珊瑚,珊瑚體表面橘色,隔片白色,外觀呈楔形,表面佈滿粒狀突起,兩側夾角約57~66°,側緣夾角約48~57°,兩側邊緣具有堅硬翼狀突起,突起寛約0.6~1.4 mm,高約2.0~5.2 mm,珊瑚體基部筆直生長或向一側彎曲,底部圓滑(有些個體仍保留與基質連結的痕跡)。模式標本(Holotype)最大直徑約18 mm,高17 mm。珊瑚孔形狀變異大,從菱形至橢圓形皆有發現,珊瑚孔長寛比(GCD:LCD)為1.1~1.5。珊瑚體具有4組隔片(S1~S4),呈六放排列,表面具有錐狀突起,突起高約0.15 mm,基部直徑約0.27 mm。S1與S2筆直生長,大小相似,突出約2.5 mm,末端與籬片連接,但籬片(P2)通常缺失;S3稍微波浪狀且較不突出,長度約為S1的1/2,末端與最大籬片(P3)連接;S4最小,長度約為S3的2/3。中柱由數根柱狀或片狀突起癒合組成,呈細長矩形排列。溝槽(fossa)深淺。籬片3組(P1~P3),表面具有顆粒狀突起,突起最高0.30 mm;P1寛約0.3 mm;P2宽約0.5 mm;P3最大,寛約1.6 mm,且末端通常與P2末端形成V字型結構。肋片4組(C1~C4),宽大且扁平,大小不一,C1~C3宽約0.5 mm,表面具有錐狀突起;C4較小,寛約0.31~0.35 mm,且表面錐狀突起數量較少,各肋片間隔紋溝寛度一致,間距約為0.15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戴昌鳳 資料提供:戴昌鳳 來源學名:Tropidocyathus lessonii (Michelin, 1842) 上次更新:2014-12-02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戴昌鳳 資料提供:戴昌鳳 來源學名:Tropidocyathus lessonii (Michelin, 1842) 上次更新:2014-12-02

外觀相似性

珊瑚體呈橘色且側緣具有翼狀突起,使本種與其他珊瑚明顯不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戴昌鳳 資料提供:戴昌鳳 來源學名:Tropidocyathus lessonii (Michelin, 1842) 上次更新:2014-12-02

棲地

水深50-421 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戴昌鳳 資料提供:戴昌鳳 來源學名:Tropidocyathus lessonii (Michelin, 1842) 上次更新: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