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俗稱肥胖後相手蟹、黑鼻仔,英名 Shore crab, Mottled crab, marble crab, Batic crab, Emerald land crab。頭胸甲略呈方形或窄倒梯形,寬約可達2.3公分,表面有很細小的顆粒,額寬超過頭胸甲寬的一半,前額分為略為圓凸的4葉,背面隆起,額緣平直,額區下傾且略圓凸,前額中央具有1條縱向的細凹溝,眼外齒尖銳且向前。螯腳左右等大(再生者較小),腕節及掌部粗壯肥胖,上表面有小顆粒,側面光滑,腕節的側面和掌部的上緣各有一稜脊,掌部的內側有一些小顆粒,兩指的咬合面有大小不一的齒,雌蟹可密合,雄蟹則無法密合。步腳具有短剛毛。體色多變化,全身呈白色、米色、土黃色、紅棕色、黃綠色、黃色或黑褐色,頭胸甲散佈著大小不一的深色斑紋和斑點,前半部及大螯的顏色較淡,下切的額部呈黑色,因此俗稱黑鼻仔。額緣淡色,兩眼之間常有W形的淡色、橘色或金色的斑紋,眼睛呈淡棕藍色至橘褐色,有些個體有黑色橫紋。螯腳和步腳的外表面各有數十個暗棕色的斑點和線紋,形成枯黃落葉斑點擬態,具有保護色的功能,螯指淡色。
屬於小型陸生螃蟹,性羞怯,多於夜間活動。繁殖季會降海繁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Metasesarma rousseauxi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14-04-24

分布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岸,包括莫三鼻克、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印度、安達曼群島、印尼、蘇門答臘、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新幾內亞、關島、波里尼西亞、薩摩亞、大溪地、聖誕島等地區,臺灣分佈於東部、蘭嶼、綠島、小琉球與南部,以恆春半島較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Metasesarma rousseauxi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14-04-24

棲地

棲息在海岸林底層間、河口與溪流附近的森林裡、漂流木下方或沙洞中,分佈較奧氏後相手蟹靠近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Metasesarma rousseauxi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14-04-24

效益(利用)

可飼養當寵物,以「瓷娃娃」為商品名,綠色的個體則稱「綠翡翠」。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Metasesarma rousseauxi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14-04-24

備註

本種的學名根據WoRMS和EOL等網站應改為Metasesarma obesum (Dana, 1851)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Metasesarma rousseauxi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1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