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背鰭XVII-XVIII, 10-11;臀鰭VI-VIII, 11-12;側線鱗上段20-22,下段16-18。本種的特點是牠的嘴裂很大,下顎突出,側邊有一連續的黑色斑點,眼睛部份為紅色,在眼睛和鰓蓋邊緣,鰭和身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連續黑色條紋。本屬可與用前鰓蓋骨的擴張角度來區別其它屬別。體色有銀色、金綠色、紫色;背部是苔綠色,兩側紫紅色,腹部白色或微黃色,背鰭、臀鰭和尾鰭有許多黑點,身體間隙白色、黃色或藍紅色,尾鰭端部有黑色斑點。成熟母魚鰓蓋是深紅色。最大體長可達60cm,體重1.5kg以上。

屬廣溫性淡水魚,爲雜食性魚類,雖俗稱「石斑」,其實與原生的海水石斑魚無血緣關係,與吳郭魚同屬於淡水慈鯛科,但因外貌似海水石斑魚,加上魚鱗上有珍珠般的斑點而得名,成為淡水養殖業的新寵兒。1988年引進台灣,一開始做為觀賞魚,生性兇猛、生長迅速、抗病力強。珍珠石斑的肉質鮮美、無肌間刺、富含膠質,口感滑嫩結實有彈性。目前在台南曾文水庫及烏山頭水庫已建立族群,天然產量不多,以養殖為主,在南部更被視為新興的吳郭魚品種,但其性情兇殘,不適合與其它魚種混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梁世雄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