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亞洲錦蛙
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亞洲錦蛙
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亞洲錦蛙
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亞洲錦蛙

概述

本物種在1997年十月在高雄市林園區的一處軍營發現,發現者是在營區擔任預官的潘彥宏老師。當時並未留下標本,直到隔年六月,發現者在次採集本種,並將樣本送往台灣大學,由楊懿如博士確認為花狹口蛙,成為本物種在台灣的初次紀錄。由於發現地點與高雄港區有鄰近的地緣關係,一般相信這個物種可能藉由商船或原木貿易攜帶來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是狹口蛙家族裡的巨無霸,體長平均7公分。皮膚厚,光滑,但有一些圓形顆粒。背部棕色,有一個深棕色大三角形斑,看起來很像一個花瓶。指(趾)端方形平切狀,膨大成吸盤,因此會爬樹,藏身於樹洞中也善於挖掘,利用足部挖洞,僅需數秒鐘即可將身體埋入土中。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短促低沈的「磨-磨」,會在下雨濕度較高的時候鳴叫,但不常叫,而且人一靠近就不叫。牠們的食慾很好,一次可吃十幾隻麵包蟲,甚至還有人發現牠們吃蜜蜂。受刺激時,會鼓氣,甚至分泌白色毒液,因此天敵不多。蝌蚪期很短,不到三星期,成蛙壽命約6年。從以上觀察得知,牠在野外已經有生殖族群,雖然是新移民,但競爭力很強,和台灣其他蛙類的關係,值得長期觀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2-12-01
其他來源內容
身體短胖渾圓,與大多數的狹口蛙科成員一樣,頭小,吻短,而腹部龐大。背面從兩眼中間往背上延伸,有一個對稱性的棕色區塊,類似一個花瓶或酒瓶的形狀;棕色區域兩側有一對粗廣的黃色條帶。皮膚光滑,但是有一些圓形顆粒狀突起。四肢粗短,跳躍能力較差,但是可利用後腳往後掘地,迅速將自己埋入土中。叫聲響亮,類似牛鳴,經常在雨後發出宏亮的鳴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0-11-15

分布

廣泛分佈於海南島、雲南、福建、廣東廣西、香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度等熱帶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2-12-01
其他來源內容
原生地:印度東北部(Meghalaya, Bihar, Assam, Nagaland, Tripura, Mizoram, and Manipur),孟加拉,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中國南部(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島),台灣,馬來半島,新加坡,印尼(蘇門答臘,婆羅洲,蘇拉維西),菲律賓(呂宋島,長灘島,宿霧島,馬林杜克,民答那峨,巴拉望)等。 已知引進地區:台灣確定是引進族群,並有詳細的入侵歷史紀錄;菲律賓也是引進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0-11-15

外觀相似性

相似種:本屬共有19種:不過在台灣並沒有其他的同屬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0-11-15

棲地

平地及住家附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2-12-01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於海拔150公尺以下的住宅或農田附近,經常躲藏於溝渠底層,旱季時甚至將全身深埋於土中,甚難調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0-11-15

繁衍

暴雨之後將卵產於臨時積水處所,卵群成片浮於水面。根據中國相關研究,單次產卵可超過4000顆(Fei et al., 2010),經過24小時可孵化為蝌蚪,大約20天左右完成變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0-11-15

管理

管理資訊:在1990年代末期和2000年代初期,花狹口蛙在台灣的族群分布相對穩定。然而在2009年之後,隨著夏季的幾次颱風或洪泛事件,牠們的族群在低海拔地區呈現明顯的擴張。根據Hou(2011)的調查,這個物種已經在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呈現跳躍式的分布。這些不連續的族群緩慢地擴張,而逐漸形成連續的分布狀況。根據Lee et el.(2019)的敘述,這個物種已經向北擴張到雲林,向南擴張到墾丁,這是截至2017年為止當時分布的南北界線。其餘零星的分布也逐漸被報導。目前這個物種分布的主要熱區包括台南、高雄、與屏東(Hou 2011, Chang 2012, Chen 201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0-11-15

風險

主要影響:這個物種通常會在入侵地點形成大量的族群,但是對原生環境的具體威脅未有明確的研究。在台灣,花狹口蛙的食性可能與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Bufonidae)有高度的重疊,牠們可能均會攝食大量的螞蟻與地棲性的常見昆蟲。然而,目前並沒有花狹口蛙排除黑眶蟾蜍的明確證據(Liang 2005)。另一個潛在的議題是,花狹口蛙的皮膚毒性可能會對原生而缺乏經驗的掠食動物造成傷害(Burnett 1997;Letnic et al. 2008;Shine 2010)。雖然花狹口蛙對原生掠食者的毒性效應尚未被研究,台灣有數種以蟾蜍為食的蛇類可能具有哺食花狹口蛙的能力。例如,眼鏡蛇被認為可以攝食花狹口蛙。近年較受關注的議題是花狹口蛙在嘉義雲林地區可能與諸羅樹蛙(Rhacophorus arvalis,Rhacophoridae)共域,由於諸羅樹蛙是瀕危物種,花狹口蛙在共域地區的族群需要進行密切的監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上次更新: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