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作為飼料用草被引入。具有豐富的地下根系,可叢生成一整片。於乾季會枯萎,容易引起大火,使木本植物小苗不易存活,並讓可生長區域擴大,在降雨之後便能迅速萌蘖,快速佔滿生育地,成為以大黍為優勢的草生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綜合描述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 0.5 – 2 m,莖直立叢生。莖生各節有粗毛。葉片線形,背面光滑,正面有梳毛,長約30-80 cm,寬約1-4 cm。無葉耳,葉鞘有短毛或沒有毛,有膜質葉舌。大型圓錐花序,長約20-35 cm,分支細長,基部分支輪生。小穗紫紅色或帶有紫斑。花果期為8-10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多年生草本,叢生。具深根性虛根。莖直立,有毛、有蠟質,且莖節密生刺毛;高60-200公分。葉片線形,背面平滑,正面絨毛疏生,長30-80公分,寬2-4公分;無葉耳,葉鞘有毛,葉舌膜質,長0.4-0.6公分,上緣叢生毛。大型圓錐花序卵形,開展,長20-35 cm,分枝毛細管狀,基部分枝輪生。小穗長約0.3公分,帶紫紅色或具紫斑;穎不等長,外穎長約為小穗之1/3,脈1-3或模糊,內穎與小穗等長;下位外稃似內穎;上位小花無柄,下位小花中性或雄性;上位外稃具明顯橫皺紋,革質至骨質。

本種概述:大黍又名天竺草,原產於非洲,為叢生性草類。被廣泛引進到大部分熱帶地區的國家(包括台灣)作為畜牧飼料草種,是熱帶地區最重要的飼料草種。深而密集的鬚根系統,使得大黍能夠在長期的旱季中生存,而在降雨多、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區也能生長良好。乾季時易枯乾引起火災,而火燒過後,若遇雨量充分,則能迅速從地下根再次萌蘖並長的更茂密且擴張佔領火燒完後的空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19-12-05

多年生;稈直立,具根莖。葉片線形,長30-75 cm,寬20-35 mm;葉舌膜質,上緣叢生毛。圓錐花序卵形,開展,長20-35 cm,分枝毛細管狀,基部分枝輪生。小穗長3-3.5 mm,帶紫紅色;外穎長約為小穗之1/3,脈1-3或脈不清楚;下位小花中性或雄性;上位外稃具明顯橫皺紋,草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遠波、劉和義、林讚標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Jacq., 1781 上次更新:2019-02-01
多年生草本,桿高1-3公尺,根莖粗大,桿節密被短毛;單葉,互生,線形,長30-80公分,寬2-3.5公分;葉鞘被短毛;葉舌膜質,長0.4-0.6公分,上緣密被毛;穗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長20-35公分,開展;小穗橢圓形,淡紫色,長約0.3公分;外稃具橫皺紋,革質,5-7脈;外穎1-3脈;穎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Jacq.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原生於非洲,現已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台灣分佈: 最早種植在台灣中部地區,現已在全島廣泛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全省栽培,並於村落附近歸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遠波、劉和義、林讚標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Jacq., 1781 上次更新:2019-02-01
熱帶非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Jacq.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為臺灣蔗園、果園、牧草原之主要雜草。自然生長在開闊的草原上,通常在樹木和灌木下形成聚落。常見於全島中低海拔向陽的山區、荒地、道路兩邊、廢棄的耕地及田野,尤其是中部地區最多,在大肚山台地、八卦山等地形成草原景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為臺灣蔗園、果園、牧草原之主要雜草。常見於全島中低海拔的山區、荒地及道路兩邊,尤其是中部地區最多,在大肚山台地、八卦山等地形成草原景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種子可藉由風及動物散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19-12-05

生命週期

多年生。在乾季時會乾枯,隔年雨季又再從地下根長出新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繁衍

種子繁殖,種子可以由風、動物、水、車輛等來傳播,種子可在長時間的乾旱中存活。植株經過火災仍可藉由其地下根系迅速的再生。另外,也可藉由扦插與分株繁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種子繁殖。植株經過火災仍可藉由其地下根系迅速的再生。另外,也可藉由扦插與分株繁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減少人為栽種。 大黍不耐蔭,因此,在連續一星期100%遮光處理下,植株便會枯死。種植甘藷與鋪上雜草抑制蓆可以有效壓抑大黍的拓展。 施以除草劑巴拉刈、嘉磷塞皆能達到快速有效,防治力達100%,且嘉磷塞的藥效持久。但施用殺草劑後容易造成單一植物相的情況,需謹慎使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物理防治:良好的土壤管理對於像大黍這樣多年生雜草具有非常好的控制,例如:增加土壤的耕作能夠防止多年生草類以種子再生並且降低雜草密度。

生物防治:利用菌類-Drechslera gigantea, Exserohilum rostratum, 及E. longirostratum的感染能夠有效的控制大黍,將這些菌類混合,搭配使用乳劑一起施用在大黍上,最為有效,比單獨使用其中一種或是搭配水或其他病原攜帶者的效果更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主要被引進種植做為畜牧草料,是很好的經濟用牧草。亦可作為水土保持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風險

於1908年,被日本政府引入台灣,廣泛種植在中部大肚台地上,以作為馬匹的糧草,故當地人將之稱為「馬草」。除台灣外,也被引進世界各地作為牧草,是熱帶地區重要的飼料草種。在乾季的壓力下會大量枯萎,容易引起大火,產生新的生存空間,而在隔年濕季到來時,能夠迅速從地下根產生大量且較長的萌蘗分枝,生長速度又快,很快便能占滿整個生育地,進而影響原生植物的生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1908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在金門,因為擴張迅速,當地人將其製成「大黍掃帚」,林務局便以此和當地居民合作,結合外來種議題與傳統技藝,推出大黍掃帚體驗課程,以生活、趣味的角度來讓民眾認識外來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與其他草種(扭鞘香茅、白茅、甜根子草、五節芒)相比,天竺草在火燒過後再生的草原面積覆蓋度會遠超過火燒以前,主因為大黍植株在充分降雨後能迅速萌蘖及種子發芽。大肚山乾季一再火燒致使相思樹、細葉饅頭果、羅氏鹽敷木、野桐、朴樹、構樹等本土木本植物的小苗無法存活,最終導致棲地成為以天竺草為優勢的草生地。

何承穎(2009)研究大黍與芒草在形態、生理上的差異,結果顯示:大黍的比葉面積(Specific Leaf Area, SLA, cm2/g)和最大淨光合作用速率均顯著高於芒草。大黍種子較重和花果期較長,且果期多集中於濕季,發芽率較高,而芒草的果期多在乾季,不利發芽。整體而言,大黍在與芒草競爭時佔有較大的優勢。

畜試所研究員蕭素碧在受訪時表示:「天竺草於1908年自菲律賓引進,主要做為馬匹糧草,故又稱為『馬草』。雖然開花早、結實佳、種子小如芝麻、自播性強,然而一旦開花即進入老化(木質化)階段,目前已極少用為牧草;之後因水土保持之需要,曾多次從國外進口不同品系的天竺草,導致台灣從南到北,從平地至高山都有其蹤跡,尤其在台中大肚山及清水地區,雜草化情況嚴重,時常火燒山。畜試所種植之盤固草及尼羅草草園區,幾乎都被天竺草入侵,隨栽培管理程度不同(包含採收時間、施肥、灌溉等),天竺草之入侵程度也不同,但因種子到處散佈,很難根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nicum maximum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