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的外形相似。喙暗褐色,虹膜紅褐色,頭為鼠灰色,喉、頭後、頸、胸為淡褐色,頸側至後頸為黑色具有細小白色斑點,背、腰及翅上覆羽為褐色,羽緣較淡,飛羽深褐色,腹為淡褐色,尾下覆羽灰色,尾羽褐色,外側尾羽黑色,具白色邊緣,腳及趾紫紅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南亞、中國及東南亞,包括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中國東部及南部、台灣、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台灣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化為多個亞種,Dickinson (2003)認為本種有4個亞種,並將台灣的留鳥族群併為分布於中國東半部及緬甸等地的指名亞種。但是也有將本種分為 5 至 8 個亞種的意見,而且常將台灣的留鳥族群分出為台灣特有的 S. c.formosa。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分布於台灣各地平地到海拔1,500公尺的開墾地及林地,非常適應人為環境,在都市中的綠地很容易見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珠頸斑鳩在台灣為普遍常見的留鳥。在台灣島內沒有明顯的遷移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植物種子為主食,尤其喜愛穀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樹上、非喬木植物。
巢型:平台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Spilopelia chinensis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多單獨、成對或小群活動。覓食幾乎都在地面上漫步尋找,以晨昏時最為活躍。看到人接近時,會快速振翅飛離,飛行時有明顯的揮翅聲。休息時常成群停立在電線、樹枝或屋頂上。常發出「咕-咕咕-咕-咕」聲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Spilopelia chinensis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在台灣的繁殖季為2月至7月。築巢於樹上,以小樹枝及枯葉為巢材,巢為盤狀。每窩產白色的卵2枚,卵平均大小為29 x 22 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珠頸斑鳩在全世界及台灣的種群數量均相當普遍,族群數量及棲地均未遭受重大威脅。
珠頸斑鳩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treptopelia 源於希臘文「項圈鳩」(streptospeleia),應是源於本屬鳥類的頸部常有條紋或斑點。chinensis 為「中國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178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