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頭及背面為帶光澤的藍黑色,腰部鏽紅色,翼和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特別長,形成很深的尾叉。眉斑長,延伸至頸側,為紅褐色。腹面的喉至上腹淡橙色,有黑色縱斑,下腹淡灰褐色,有濃密黑色縱紋。亞成鳥似成鳥,唯腰部色淡,呈淡黃色或淺棕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褐色。本種與金腰燕 (C. daurica) 外形相似,主要區別在於本種的體型較大,下腹部的黑色縱紋較前者粗黑,且後頸無栗色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印度東北的阿薩姆、緬甸北部、雲南南部、中南半島以及台灣、菲律賓、巽他群島。台灣分布於苗栗以南的中南部平地至中海拔山區,東部及北部少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原列為金腰燕 (Cecropis daurica) 以下的亞種,因其體型稍大,身上斑紋較粗且黑,兩者繁殖區並無重疊及雜交現象,Mayr (1941)將金腰燕的4個亞種提升為獨立種 C. striolata。本種分為4個亞種,台灣產的是 C. s. striolata,為指名亞種。各亞種的分布條列如下:C. s. striolata 分布於台灣、菲律賓、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及小巽他群島。C. s. mayri 分布於印度東北、緬甸北部、雲南西南及泰國西北。C. s. stanfordi 分布於緬甸、泰國北部及寮國北部。C. s. vernayi 分布於泰國西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赤腰燕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海拔 2,000m的梅峰山區,每年8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皆有固定的族群出現,而台中的科學博物館也僅在4至7月的繁殖季節較容易見到赤腰燕,很顯然有部分的島內水平及垂直遷移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在空中覓食,以捕捉飛行中的蚊、蠅、蛾類、甲蟲、蟻類、蟬等昆蟲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峭壁、河岸。
巢型:球狀巢+隧道。
附著位置:側邊附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常成群飛翔於農田、荒地、果園等開闊地上空,有時混於其它燕群中,飛行速度較慢,常短暫拍翅向上,再飄蕩下滑,追捕飛蟲為食。亦常成群蹲坐地面 (以河堤最常見)或鄉間屋頂的斜面上,春季4月間曾見數百隻的大群,天黑前盤旋於乾河床上,而後集體停入高大的狼尾草中夜棲。通常安靜無聲, 有時發出響亮的chew- chew 聲或顫抖音 schwirrr。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繁殖期在4至7月,中部地區大多築巢於住家、學校的走廊、陽台或橋樑等人工建築物下方,多築於頂與側壁的交界處,巢外層以小泥丸黏砌而成,呈長頸壺型,膨大部分內墊乾草、纖維、羽毛等,做為內巢,呈淺盤狀。巢外層全長可達 300mm,最寬處 208mm,高137mm,頸長 103mm,口徑 73mm,內巢直徑 70mm。築巢約需時三週,產卵起至幼鳥離巢約需40天 (李戊益 1997)。每巢產卵數2至6枚,通常3至4枚。卵呈乳黃色,其大小為21×15 mm。巢如遭破壞,會再啣泥修補,同一個巢常沿用好幾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赤腰燕在其分布範圍內普遍易見,數量穩定,而且一般民眾傳統上對燕子都有帶來好運吉祥的好感,沒有獵捕殺害的壓力。
赤腰燕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棲息環境及族群繁衍均無問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本屬名於1826年先由 Boie 用於非洲南部產的Greater Striped Swallow (Cecropis cucullata)。而 Cecropis 為由希臘文 Kekrops (為一古代建立雅典城的國王名字) 的女性化字 Kekropis 演變而來,是雅典的女性人名。種名 striolata 源自拉丁文,是「有條紋的」的意思,意指本種的胸、腹有黑色縱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ecropis striolata striolata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