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型纖細,翅膀比其它燕鷗略圓短,尾羽短,分叉很淺。雌鳥體型較雄鳥小。繁殖羽前額至頭後黑色,兩頰白色,形成明顯對比。身體背面包括腰和尾羽中等灰色,喉部及頸側白色,身體腹面灰色,腹部顏色較深,兩翼的腹面淺灰色,尾下覆羽白色。眼睛的虹膜深褐色,喙深紅色,跗蹠與趾紅色。非繁殖季時,成鳥身體背面與腹面的顏色都很淺,頭頂淺色有暗色細小斑點,眼後有黑色斑塊,喙黑色。亞成鳥頭部與不繁殖的成鳥相似,但臉部帶有淺肉色,頸後羽毛有暗灰色羽尖,背部、肩部和三級飛羽顏色較深,有淺黃褐色羽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歐洲與亞洲中部和南部、菲律賓與澳洲之間的海島區,以及非洲和澳洲。台灣各地沿海和主要濕地都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條列如下:C. h. hybrida 在西伯利亞東南部、中國大陸、亞洲中部、印度恆河平原、歐洲中部和西南部及非洲北部繁殖,在非洲、亞洲南部、東南亞到馬來半島、蘇拉維西以及菲律賓一帶過冬。C. h. delalandei 分布在非洲東部、南部及馬達加斯加一帶。C. h. javanicus 在澳洲繁殖,過冬地區包括菲律賓和印尼及澳洲東北部海域的眾多島嶼、澳洲北部以及新幾內亞一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在海邊、河口、濕地、水田或池塘上覓食,活動地區不限於海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黑腹浮鷗在台灣是普遍的過境鳥,各地的河口、濕地或魚塭地區幾乎全年可見,但大部分地區以春天和秋天過境期所見的數量較多,夏季數量相對的較少。11月至2月嘉義和台南常有數千隻活動,2008年9月台南北門最多更曾有3萬隻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國外的資料指出食物主要是水生昆蟲、小魚、螺貝類、蝌蚪、青蛙等。覓食時會在水域上空邊飛邊尋找水面下的獵物,一旦發現獵物,會在短暫定點鼓翼後,俯衝入水中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急促的「奇-依」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黑腹浮鷗在國際鳥盟的保育等級中,屬於不需要特別關照的類別。
黑腹浮鷗在台灣未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hlidonias 是像燕子的意思,希臘文khelidon是燕子,種名 hybrida 是雜種的意思,可能在命名當時不能肯定是否為獨立的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hlidonias hybrida hybrida (Pallas, 181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