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63至80cm,雌雄鳥同型。頭後枕具短冠羽,興奮時豎起成角狀。臉深色,眼黃色,眼先灰色,蠟膜亦為灰色。背面褐色,覆羽偶有不規則白斑。腹面米色或淡皮黃色,具黑色喉中線,喉側及胸側有若干深褐色縱斑,腹部密布深淺交錯的橫斑,整個腿部被毛,亦密布橫斑。尾羽具5至6道深淺間隔的窄橫帶,末端黑帶略粗。翼短尾長,未成鳥隨著年齡成長有多種變化。幼鳥頭部、腹面及腿部為淡黃褐色,無斑紋,僅臉部有若干褐色斑。背面褐色,覆羽的羽緣色淡。尾羽有多道窄橫帶但不明顯。之後各齡體色由淡漸深、斑紋也漸多漸深。喙鉛黑色。毛足,被毛至中趾基部,腳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區、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華南、海南島、臺灣、日本。臺灣廣泛而稀疏分布於全島 500 公尺以上的山地森林,但以南部及東部的分布地點較多且可分布於較低的海拔,中北部的分布很零星。離島皆無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分別如下:S. n. nipalensis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至華南、臺灣。S. n. kelaarti 分布於斯里蘭卡。S. n. orientalis分布於日本。臺灣的熊鷹於1863年由 Swinhoe 首度報導時,他使用的學名是 Spizaetus orientalis,而且指出:「本種與日本所產者為同一種」,相當於現今的 orientalis 亞種。然而後來的作者皆改為 nipalensis 。在形態上,nipalensis 與 orientalis 的主要差異在於前者有長冠而後者僅有短冠。然而臺灣多數熊鷹的冠很短,其形態反而較像orientalis,此點令人費解。林文宏(2007)提出在臺灣存在極少數長冠型熊鷹的證據,顯示本種在臺灣為雙型並存,但在外國似乎沒有這樣的情形,此議題值得更進一步研究,以釐清臺灣熊鷹的亞種與分類地位。此外,Haring 等(2007) 經由分子生物學技術重新檢視本屬(鷹鵰屬)鳥類的親緣關係後,認為東南亞的鷹鵰與美洲的鷹鵰親緣關係頗有距離,兩者應拆開於不同屬,因美洲的鷹鵰命名較早,沿用原屬名 Spizaetus,故倡議將東南亞的鷹鵰另置於 Nisaetus 屬,此屬名即1836年 Hodgson 首度命名本種時所用的原屬名。若採用此觀點,熊鷹的學名會回復為Hodgson最初命名的Nisaetus nipalensi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以大片完整的原始森林為棲地,領域範圍很大,長度可超過10公里。正常情況下對於人類干擾與活動非常敏感,不願棲息於人類干擾頻繁的環境。但仍有偶發性出現在接近人類淺山的紀錄,多數為尚未建立領域的未成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熊鷹在分布區域內多數為留鳥,不會做長程遷移。但日本及東北亞的族群偶爾有向南遷移的個體被記錄到。熊鷹在臺灣為稀有的留鳥,不做長程遷移,也無降遷現象。具有很強的移動能力,在大武山區繫放的雌亞成鳥個體經衛星追蹤顯示,在5個月內南北的移動距離最遠達40公里,東西移動達25公里。(孫元勳 2006b)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樹上。
巢型:平台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Nisaetus nipalensis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性兇猛有力,獵食勇猛,但常遭獵人以活餌或假餌引誘而中陷阱。慵懶不愛飛,一天中僅有極少數時間在空中飛行,大多停棲於枝頭。獨居或成對生活,但曾見多達6隻在空中共飛,是頗常鳴叫的大型猛禽,尤其在求偶與繁殖期間。終年可聞的是「ge•li•gui」的哨音;求偶或興奮時會發出「揮揮•咯咯咯咯格…」連續多個單音相連的抖哨音;母鳥或幼鳥的索食聲則為似小雞叫的「嘰•嘰•嘰…」尖銳哨音。(黃永坤2011)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Nisaetus nipalensis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於冬季12月已有明顯的求偶行為,包括雌雄鳥間的追逐、空中對爪、與波浪狀展示飛行。在深山原始林陡峭處的大樹上營巢,巢會持續使用多年。南部於1月產卵,2至3月孵出。每窩僅產1枚卵。雌鳥負責抱卵與育雛,雄鳥負責供食。幼鳥於5月離巢。但北部及較高海拔山區的繁殖時程可能比較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國際鳥盟及IUCN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熊鷹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受脅鳥種紅皮書列為「瀕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pizias 希臘文意指「鷹」;aetos 希臘文意指「鵰」。nipal 意指「尼泊爾」;ensis 拉丁文意指「屬於」。學名全意為「產於尼泊爾的鷹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 nipalensis (Hodgson, 183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