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56至62cm。雌雄鳥同型。全身大致為黑白兩色。頭白色,蠟膜暗藍灰色,眼黃色,黑褐色的眼後線連至後頸,額有若干黑褐色細縱紋。後頸、背部、翼及尾羽均為深褐色。尾羽有多道褐白相間的橫帶,在各羽內瓣較明顯,合攏時不明顯。腹面白色,胸部有褐色縱紋,密布形成一道胸帶,此胸帶於雌鳥通常較為寬黑明顯,但並非絕對。幼鳥背面為暗褐色,具淺色羽緣。喙黑色。腳青灰色,腳底密布刺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與遊隼同為全世界分布最廣的鳥類,廣布於各大洲。繁殖於北半球及澳洲,部分族群南遷至南方度冬,包括南美洲及非洲。臺灣為冬候鳥,冬季分布於全台各地的河川中下游、河口、湖潭、水庫、魚塭等。離島澎湖、蘭嶼、綠島、龜山島等皆有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4個亞種,分別如下:P. h. haliaetus 分布於歐亞大陸,度冬於非洲、南亞及東南亞。P. h. carolinensis 分布於北美洲,度冬於南美洲中部。P. h. ridgwayi 分布於巴哈馬群島、古巴。P. h. cristatus 分布於澳洲、印尼、菲律賓。臺灣所見者為 haliaetus 亞種。 本種在隼形目中相當特化,例如能翻轉的外趾為全目僅見,因此早於1854年 Bonaparte就已為本種倡設 Pandionidae 科(鶚科),將本種自鷹科分離出來,至今仍有不少作者依循此看法,例如《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world》。但晚近的作者較傾向於認為魚鷹的特化尚不到科的程度,至多是亞科,仍具備多數鷹科的特徵,例如Dickinson(2003)。本書採用後者的看法,置於鷹科之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有豐富魚源的水域周遭,包括河川、湖泊、水庫、海岸、離島等。個性並不甚畏人,在人類聚落附近的水域仍可見。常在水域淺灘或岸旁的立樁、蚵架、漂流木、石堆等處進食或停棲休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魚鷹在臺灣為不普遍的冬候鳥。夏季時臺灣若干地區仍可見少數個體,推測為未達繁殖年齡的度冬亞成鳥繼續滯留。在分布地區大部分的族群具遷移性,而且為長程遷移者,少數地區為留鳥。是日行性猛禽中極少數具有夜間遷移能力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完全以活魚為食。在水域上空約20至30公尺的高度慢速飛行,一旦發現魚蹤,短暫於空中定點懸停後,垂直俯衝入水以爪抓魚,可全身沒入水中,是猛禽中唯一能潛水的種類。以接近水面的表層魚類為目標,獵捕時通常僅需稍微入水。魚多時可連續入水,雙爪可同時抓魚,或者捨棄小魚另抓大魚。抓到魚後會飛至頗固定的枯枝或木樁上進食。吃飽後常停棲甚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性溫和,無明顯排他行為,也不會掠奪其它魚鷹捕獲的魚。度冬時常成數隻的小群共享一領域,花蓮溪曾有13隻共棲的紀錄。除獵食之外,也經常衝入水中或走入淺灘洗浴全身,是猛禽中最親水的種類。每次入水再起飛時,經常會在空中抖動全身以甩開水分,是其它猛禽罕見的行為。很少鳴叫,飛行時偶爾發出「丟丟丟數聲短促連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有些作者錯誤引用日治時期的資料,認為曾有繁殖,實際上並無任何原始文獻有確切的繁殖敘述。在繁殖地於大樹頂營巢,會年復一年使用舊巢,也常使用人工支架營巢,如電塔等,一窩產2至3枚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於魚鷹通常在水域活動,一般人不易接近,因此難以捕捉,過去遭刻意獵捕的情形幾乎沒有。然而在魚源豐富的淡水水域常有漁民放置定置網捕魚,當活魚中網掙扎時,往往會吸引空中的魚鷹俯衝下來捕抓,因而中網蒙難。在台北縣新店溪中游廣興地區過去十幾年來魚鷹誤中漁網的案例曾發生多起,其中幸運的個體由熱心民眾救起,但也有些因營救不及而溺斃。這樣的情形並非偶然,可能是各地魚鷹經常面對的潛在威脅,有賴各地社區居民思考補救之道。此外,環境毒物很容易在水域及魚類身上累積,因此魚鷹面對中毒的威脅遠大於其它猛禽,不過目前國內尚無這類案例報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魚鷹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魚鷹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andion 希臘文意指「希臘神話中一位雅典國王之名」;halo 希臘文意指「海」; aetos 希臘文意指「鵰」。學名全意為「一位由雅典國王的女兒所化身的海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ndion haliaetus haliaet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