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全長約25-26cm,頭及尾羽黑色,身體褐色喙黃色,腳橙黃色,眼睛周圍黃色。有領域性的鳥,通常在一大早抵達自己領域時會持續鳴叫五到十五分鐘。雄鳥通常比雌鳥鳴叫的多,夫妻檔有時還會有二重唱的情形。領域宣示是喧鬧的混合曲,有調子、有刺耳聲響、咯咯聲、吱吱聲,有些甚至像鐘聲,快速地交雜著。育有幼鳥的成鳥會發出刺耳的「思跨克」鳴聲,而呼叫飛行中幼鳥的鳴聲總是「吱吱吱」。八哥在集體棲息地會不斷鳴叫喧鬧,甚至是在午夜或黎明。

在紐西蘭的霍克灣有些八哥(藉由其色帶辨認)在那裡居住了十二年以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長約 23cm。雌雄鳥同型。頭部黑色,無額叢冠羽,眼周圍裸露無羽,為鮮黃色裸皮,眼後部分呈箭矢形。背部咖啡色。飛羽黑色,腕部有一白斑,飛行時明顯可見,亦可見翼下覆羽白色。尾黑色,末端白色。喉及上胸部褐灰色。腹部褐色,下腹部較淡。尾下覆羽白色。眼黃褐色。喙黃色,下喙基部淡藍色。腳黃色。幼鳥全身大致為較黯淡的褐色,黑頭不顯,眼周黃色裸皮較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中亞哈薩克、土庫曼、依朗東部、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中國西南、馬來半島。人為引進至阿拉伯半島、高加索、非洲南部、華東、香港、台灣、澳洲、紐西蘭、印度洋及太平洋諸多島嶼、北美洲。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原及都市周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2個亞種,條列如下:A. t. tristis 分布於中亞哈薩克、土庫曼、依朗東部、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中國西南、馬來半島。人為引進至阿拉伯半島、高加索、非洲南部、華東、香港、台灣、澳洲、紐西蘭、印度洋及太平洋諸多島嶼及北美洲。A. t. melanosternus 僅分布於斯里蘭卡。兩亞種的差別在於 melanosternus 的體色較暗。被引進至其它地區者皆為 tristis。中國西南部為本種的原生範圍,但華東、華南所見者則為引進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台灣野外有繁殖紀錄,遍及全台及外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棲息於平原及丘陵具開闊裸地及短草地之處,如農地、河川地、高爾夫球場、都市內的公園、校園、停車場、公路旁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家八哥為在台灣是人為引進的外來種,有穩定的繁殖族群,目前並無長距離遷移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逃離圈養後繁殖並自然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地面的昆蟲 (尤其是蚱蜢)、蜥蜴、草籽、果實、人類產生的各種垃圾食餘為食。在地面走動覓食,常會造訪垃圾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樹上、非喬木植物、峭壁、河岸。
巢型:次級洞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極為適應人類環境,毫不畏懼在人類周遭活動。單獨、成對或成十餘隻的小群活動,地棲性明顯,多數時間在地面覓食與走動,不覓食時則停棲在樹上、電線、公路及橋樑的護欄、或建築物屋頂上休息。經常與其它同屬的八哥混群活動。鳴聲嘹亮,略為聒噪,最常發出的鳴聲為連續4至7聲的嘹亮單音「丟丟丟⋯⋯」。善鳴,會模仿多種聲音,被人類飼養用以模仿說話,是台灣於1980年代起大量進口本種的主要原因。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營穴巢,在原分布地的天然環境是利用樹洞、岩穴等,在人類環境則利用各種建築物的凹洞及縫隙、大型招牌、路標、交通號誌、公共管線設施的金屬管洞等,巢穴選擇與八哥及爪哇八哥無顯著差異。極為適應在車水馬龍的都市內繁殖。於5至7月間繁殖,幼鳥於6至8月間離巢。親鳥共同育雛,共同在巢邊守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其危害在於繁殖迅速,族群增長快,會耗食棲地內的許多小動物、植物果實及農作物,嚴重排擠食性重疊的其它原生動物。此外其營穴巢的繁殖方式也嚴重排擠其它營穴巢的原生動物。台灣原生的八哥數量大為減少,現在遠比家八哥少,顯然上述的保育問題已經發生。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於1994至1999年間進行的外來種鳥類調查顯示本種有築巢、求偶、育雛、幼鳥等繁殖證據。
在國內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物理撲滅(陷阱):如果毒殺不是很好的選擇時,覓食陷阱對於控制小族群的家八哥是很有用的。Tindall陷阱與Tideman陷阱分別在紐西蘭與澳洲成功的被用來捕捉八哥。

毒殺:若是在沒有非目標物種的問題下,毒殺椋鳥科藥物DRC1339曾經被用來撲滅八哥。α-氯醛糖膏在涼爽的氣候下被暫時用來控制八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家八哥是世界上知名的入侵種,IUCN 曾列出全世界100種最糟糕的外來入侵動物,其中鳥類僅有3種,而本種即為其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

風險

家八哥已入侵許多國家且遍及各大洲,是世界百大入侵種之一。在世界各地造成了許多問題。此種鳥會取食農作物,造成農業損失。晚上會集結於聚落附近,造成相當大的噪音和環境衛生困擾。此外,會與原生鳥種競爭食物及巢位,更會捕食其它原生鳥種的蛋與雛鳥,並驅趕巢中的成鳥。亦食用小型原生種動物,對原生物種造成危害,在較溫暖的地區,其鳥巢會成為鳥蝨及螨的溫床,造成皮膚炎等疾病的感染。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人類健康, 其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汙垢,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謝寶森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akris 希臘文意指「蚱蜢」;theres 希臘文意指「獵人」。tristis 拉丁文意指「傷心的、灰暗的」。學名全意為「顏色黯淡的食蜢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