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青蟹(青蟳)屬的蟹類俗稱蟳仔,雌蟹俗稱紅蟳,雄蟹俗稱菜蟳。背甲橫橢圓形,兩側較尖。甲面平滑,前額有4個等大之齒,前側緣含眼窩外齒共有9個同大之齒,第4對步腳扁平特化成槳狀的泳足,適於游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上次更新:2014-06-25

分布

青蟹(青蟳)屬的蟹類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包括日本、琉球、中國、台灣、東南亞、印度、東非、南非、澳洲等地,臺灣地區以擬穴青蟳(粉蟳)較為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上次更新:2014-06-25

棲地

多棲息於河口、內灣、紅樹林等鹽度稍低的泥濘沼澤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上次更新:2014-06-25

效益(利用)

青蟹(青蟳)屬的蟹類體型大、生長快速、適應力強、肉味鮮美獨特,營養價值高,因此經濟價值很高,是臺灣地區最有名的食用蟹。俗稱的「紅蟳」是指卵巢充滿卵粒的「雌性青蟳」。青蟳是臺灣地區體型最大的一群蟳類,且肉味鮮美,因此被捕捉得相當多,加上環境污染,數量比以前少很多,為臺灣西南部海岸地區的主要養殖海產之一,也有許多其他國家有人工養殖。養殖方式主要有單養或與龍鬚菜、虱目魚混養兩種。一般單養蟳的池子多為磚壁,以防止牠挖洞溜了。苗種主要野外取得,有些是從專捕蟹苗的定置漁網取得,這些小苗俗稱為「黑栽仔」,正式名稱為「大眼幼蟹」。3至4個月之後,雄蟹便稱為「菜蟳」,母蟹稱為「圓母」、「處女蟳」、「空母」,因為肉質和蟹膏都是到美味的最巔峰,所以價格最高,也高過紅蟳;再過不久,等換殼之後,雄蟹依然叫「菜蟳」,母蟹因為殼剛變大,肉並不飽滿,稱為「帕母」。一般甲殼寬約8公分的母蟳在剛脫殼、身體柔軟時會吸引雄蟹來交尾,有交尾過的雌蟹卵巢才會發育,黃色的卵巢會慢慢轉成橘紅色而逐漸成熟,稱為「紅蟳」,被中國南方人視作「膏蟹」,有「海上人參」之稱。至於卵粒成熟之後,雌蟹會把卵粒排至腹部孵育,稱為抱卵,漁人稱之為「開花」,此時雌蟹最沒有價值,因為肉少且味道較差,抱卵季節集中在春秋兩季。交尾過的雄蟳稱為「騷公」,其腹面有「火燒紋」的痕跡,一樣也身價大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上次更新:2014-06-25

備註

臺灣地區青蟹屬的蟹類以前曾被以同一種視之,即鋸緣青蟳(Scylla serrata),澳洲學者基南(Keenan)等人於 1998 年將之區分為4 種,分別為:欖綠青蟳 Scylla olivacea、粉蟳 (擬穴青蟳) Scylla paramamosain、鋸緣青蟳 Scylla serrata及特蘭克巴爾青蟹 Scylla tranquebarica。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陳育賢 來源學名:Scylla 上次更新: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