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hiuroidea

Ophiocoma brevipes Peters, 1851 短腕櫛蛇尾
Ophiactis savignyi (Müller & Troschel) 輻蛇尾
Ophiocoma erinaceus Müller & Troschel, 1842 黑櫛蛇尾
Macrophiothrix longipeda (Lamarck) 長大刺蛇尾
蛇尾綱

綜合描述

蛇尾綱的動物是因其腕的形狀和運動姿勢很像蛇的尾巴,故得蛇尾一名,又名蛇星,俗稱陽燧足,又形似蜈蚣,故閩南語俗稱海蜈蚣,又因在遭受攻擊或拉扯時,腕足很容易就會自割斷裂,因此英名稱為脆星(Brittle-star)。 蛇尾綱是現生棘皮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綱,一般具有一個明顯的中央體盤及五隻細長、易斷的腕足,但能再生。其口位於體盤腹面中央,有5齒,篩板位於口面,沒有肛門,食物殘渣直接再由口排出。管足主要用作感覺器,用以感受光和氣味。 陽燧足的體型大小變化很大,腕長由1至60公分的種類皆有。在岩礁海岸生活的陽燧足大都棲息在岩石下或岩縫間,僅伸出2、3條腕擺動捕食碎屑,而於夜間才偶爾爬出來覓食或求偶。
陽燧足大都在春季的滿月之後幾天進行生殖活動,在半夜退潮之後,棲息在潮池中的雄性與雌性個體分別將精液和卵子排入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卵發育成浮游性幼蟲,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浮游性幼蟲變態發育,沈降於海底,成為小陽燧足,繼續生長。 蛇尾綱的動物依體型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蔓蛇尾類(又稱為筐蛇尾類、海籃Sea basket),腕單一或分枝,體盤較大,上面被有光滑或帶顆粒的皮膚,體盤的背面常有5對肋狀的隆起(稱為輻肋),從體盤的中心延伸到邊緣。第二類是真正的蛇尾類,腕通常為5隻,但也有4隻或6隻以上的。腕單一不分枝,體盤呈扁平星狀,圓形或帶五角形,上面覆蓋著許多明顯的小板、小棘或顆粒。 主要攝食屍體腐肉、有機碎屑和微小的底棲生物,如矽藻、雙毛鞭蟲、有孔蟲、小形蠕蟲和甲殼動物等。取食時,用一或數腕伸入水中或泥面,用其他腕固定身體。有些濾食性的筐蛇尾類的腕足呈樹枝狀的細分枝,形成一片網狀的構造,能捕捉在水中漂浮的食物顆粒及小生物。 蛇尾類的運動主要是靠腕的伸屈和腕棘與海底的摩擦作用來完成的。常見的運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遵循一個腕的方向前進,即一個腕向前進,其餘四個腕向後倒退;另一種是兩個腕向時向前進,其餘三個腕向後退,身體順著兩個腕中間的合力方向前進。 蛇尾類的腕很容易斷,人們在海邊採集蛇尾時,稍有不慎就會把它的腕拉斷。失掉的部分,不久又會重新再生出來,甚至它們的體盤損傷或失掉後也能夠再生出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陳育賢 資料提供 陳育賢 上次更新 2014-02-07

Ophiuroidea 蛇尾綱 收錄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