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稈分正常與畸形兩種;栽培於肥沃地者,稈高達10m,徑亦達5㎝,節間正常不發生畸形;栽於瘠地或盆栽者,通常矮小,高0.3~1m,徑0.5~1.5㎝,節間短而呈膨脹,形成葫蘆或佛肚狀。籜表面平滑無毛,籜耳及籜舌均呈不顯著;籜葉尖三角形;籜及籜葉有時呈奇形怪狀。葉一簇5~11枚,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8㎝,寬1.5~2.5㎝,表面無毛,背面有柔毛;側脈5~9,細脈7;葉柄短;葉鞘平滑無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呂福原、歐辰雄、呂金誠 資料提供:臺灣樹木解說 來源學名:Bambusa ventricosa 上次更新:2022-07-17

分布

原產華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呂福原、歐辰雄、呂金誠 資料提供:臺灣樹木解說 來源學名:Bambusa ventricosa 上次更新:2022-07-17

效益(利用)

稈形奇特,如彌勒佛之大肚,故稱之,為優良庭院及盆栽觀賞竹種,其畸形稈可作煙嘴等工藝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呂福原、歐辰雄、呂金誠 資料提供:臺灣樹木解說 來源學名:Bambusa ventricosa 上次更新:202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