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巴拉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生長至兩公尺高,具有走莖,生長快速,可以快速的像四周擴散,形成緻密林分,霸占整個生育地,蓋過原有植被。原生在熱帶非洲,因為適合作為牧草,故在世界各地廣為種植,溢出後,可在空曠地、荒地、森林邊緣等地生長,亦可生長在河流沼澤地。成為難以根除的入侵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多年生草本。莖稈粗壯,約有5-8 mm粗。莖倒伏,在基部節點生根,節點處密批長柔毛。單葉,互生,線形漸尖,批短柔毛,長約10-30 cm,寬約10-15 mm;葉鞘長於節間,批長柔毛。葉舌膜質,先端有纖毛,長約1.3 mm。複總狀花序,長12-20 cm;穗軸狹長扁平粗糙,花梗有毛。小穗通常成對,膨大,密集排列在穗軸一側,約3.5 mm長,橢圓無毛,綠色或略帶紫色;下穎片三角形,單脈;上穎片和下外稃相似,五脈;下外稃色白;下內稃略長於小穗。上外稃橢圓形,先端鈍,邊緣內捲,略為粗糙。穎果,果實具微小橫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多年生草本。鬚根系,根可生於節點,節點密佈絨毛。莖有毛;地上莖匍匐延伸,直立時可長至1 m高,匍匐時可長至3 m。葉線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0-30 cm,寬1.5-2 cm,葉片及鞘皆具短柔毛,葉舌短,毛狀刷。圓錐花序,長約20 cm,由10-15枚總狀花序組成;總狀花序長5-10 cm,小穗長約0.32 cm;穗軸窄細而稍扁平,小穗柄具剛毛,小穗橢圓形,具柔毛,綠色或帶紫色的,常成對或數個聚集於一側,長約3.5 mm;下穎三角形,1脈;上穎和下稃橢圓形、無毛、尖端鈍,邊緣稍微內捲。種子橢圓形,綠色帶紫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一年生草本;桿粗壯,長1-3公尺,節上長根,密被絨毛;單葉,互生,線形,長10-30公分,寬1-2.5公分,被毛;葉鞘被絨毛,鞘口密被毛;葉舌一圈毛;複總狀花序,長10-20公分;穗軸狹長,粗糙,稍扁平;小穗長0.4公分,常成對,密集排列在穗軸一側,橢圓形,光滑,綠或紫色;外穎三角形,單脈;下位外稃與內穎相似,5條脈;上位外稃橢圓形,先端鈍,邊緣內捲;穎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Forssk.) Stapf 上次更新:2014-12-09

多年生。葉片長10-30 cm,寬10-15 mm。花序長12-20 cm,肥壯;穗軸粗糙,稍扁平;小穗柄具剛毛。小穗成對,橢圓形,長約3.5 mm;外穎單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遠波、劉和義、林讚標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Forssk.) Stapf, 1919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原生地:原產於非洲北部和中部以及中東部分地區(Lansdown, etc. 2013)。 已知引進地區:它在早期可能是通過貿易來到美洲,1800年代初在南美,1872年代在墨西哥。它在1870年代後期被引入佛羅里達,用作飼料。之後便在許多地區溢出。它也於1880年左右引入澳大利亞的潮濕熱帶地區,並已在昆士蘭州廣泛歸化。到幾十年後,已在南亞大部分地區和許多太平洋島嶼上歸化。如今以在世界各地的熱帶區域廣泛分佈。 台灣分佈:全台灣各地低海拔潮濕低窪地區均可見到其蹤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熱帶非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Forssk.) Stapf 上次更新:2014-12-09

全省低海拔開闊陰涼處及沼澤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遠波、劉和義、林讚標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Forssk.) Stapf, 1919 上次更新:2014-12-09

外觀相似性

相似種:Brachiaria arrecta (T.Durand & Schinz) Stent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20-11-15

棲地

空曠地、荒野、路邊、河岸、溝旁、管理粗放之耕地及果園、森林步道等。亦可在水域濕地中生長。在澳洲,可長在季節性洪水區,如洪氾區、排水渠和小河堤岸(Smith, 2002; p. 80)。可忍受微鹹水,並相對耐蔭(Smith, 2002; p. 80)。它對霜凍敏感,故會生長在溫暖的地區(Stone, 201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全台灣各地低海拔潮濕低窪地區均可見到其蹤影,如:荒野、路邊、河岸、溝旁、管理粗放之耕地及果園等。在水域及荒地常獨佔棲地,排擠弱勢種,阻礙水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走莖生長快速,莖節可生根。並藉由匍匐蔓延的枝莖擴散繁衍成一大片群落,並霸佔區內其他植物的區域,使其他植物無法生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主要藉由走莖、插枝的方式傳播。也可藉由水和鳥類傳播。較少由種子傳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20-11-15

管理

物理方法:小面積區域可以手動或通過機械移除(Weber, 2003)。但需留意廢枝處理,以免就地生根。 化學方法:用了1磅的草甘膦加上良好的介面活性劑,清除Wailoa Pond, Hillo和Hanamā‘ulu Stream, Kaua‘i裡的巴拉草 (Robert Nishimoto, Division of Aquatic Resources, Hawai‘i Department of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在Maui,將1-1.5% 的草甘膦容易噴灑在葉片上以做控制(Hank Oppenheimer, Maui Pine) (Motooka et al 2003)。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化學藥劑防治

物理防治:隨時清除,並留意廢枝處理,務使完全沒有生根發芽機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巴拉草主要被種植來當作牧草使用,為牛羊提供了高品質的飼料(Heuzé V. etc. 2018)。因其生長快速,且有走莖繁殖,故也被廣泛運用於減少土壤侵蝕、穩定土壤結構以及減少鄰近地區的塵土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20-11-15

風險

巴拉草被引進全球各地作為牧草,但現今以入侵各處,成為最難處理的農業害蟲之一。其因有走莖,生長迅速,繁殖力高,容易形成單一植物相,比其他植物有更強的競爭力。耐割刈,病害跟天敵的危害少見。 因其可在潮濕土地甚至水中生長,在森林開闊處和沼澤地上形成大片立柱,取代本地植物並破壞鳥類棲息地 (Motooka et al., 2003)。可長在季節性洪水區,可忍受高達1公尺水深,傳播迅速,妨礙本地物種生存與重建(Smith, 2002; p. 80)。 會和其他的飼料草一起種植在季節性沼澤地及牧場池塘中,但會堵塞灌溉溝渠和排水溝(Miles, etc. 1996)。當作為飼料時,通常會受到動物的活動控制,所以數量不會太多。但當它在其他生育地生長時,變可能變得有害。可形成密集的林分,並可能對其他植物產生毒他作用,阻止其生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巴拉草被引進到全球大多數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作為牧草,但同時也被視為是全球最難處理的雜草;被34個國家共23種作物農田視為農業害蟲。巴拉草耐乾旱與鹹水,但不耐低溫,容易受到霜凍傷害;巴拉草比其他植物有更強的競爭能力,如:生長迅速、高繁殖力、毒他作用、容易形成單一植相,此外,巴拉草的走莖生長快速,莖節可生根,地上部再生能力強,耐刈割,且病害跟天敵危害少見。因此常形成茂密的單一植群。此外,由於巴拉草具有上述的特性,因此巴拉草也被廣泛的運用於減少土壤侵蝕、穩定土壤結構以及減少鄰近市鎮的土塵量。且巴拉草的巨大生物量能夠有效的防止含羞草小苗生長。

入侵後果:農業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不詳

引進時間:1961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Douglas(2003)研究熱帶地區洪氾平原中,以外來入侵種巴拉草族群及以原生禾本科植物族群為優勢種植物的生態系中,其水底環境的底棲及附生無脊椎動物之歧異度與豐富度,發現這兩種植物族群底下的無脊椎動物無論是在歧異度、豐富度或族群相似度等均無顯著差異,推測可能是由於巴拉草與原生禾本科植物的植株基部結構與生態習性相近所致。

2004年,Douglas再進一步比較以巴拉草跟以其他原生草類為優勢種之生態系中的陸棲動物相,發現在以巴拉草為優勢植物的生態系中,其陸棲動物的歧異度及豐富度較低,但並無非常顯著的差異。推測可能是由於巴拉草的水分含量及養分較低所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achiaria mutica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