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多年生草本,長於泥或漂浮水面,根為鬚根,全都是不定根,長度可到達90公分或更長,末端具有明顯的根冠,莖由一個主軸構成,節間很短,所有的根、葉、花序、走莖都由莖上長出。走莖由莖頂末稍部位長出來,在其另一端可以再長出一株布袋蓮的新植株。葉片革質,闊卵形或長斜方形或橢圓形;葉柄長10-50 cm,常膨大成球囊狀,切開可以發現內部有非常發達的氣室。花具柄,約15朵,螺旋排列於總花梗,每朵花的先端裂成六枚花被片,其中上方的一枚最大,中間具有黃色斑點,花被片的基部則合生成筒狀,子房就藏在花被筒中。雌蕊花柱單一,雄蕊則有六枚,三枚較長,另外三枚較短。形成二群雄蕊和花柱,由於三者在不同高度位置上的組合,形成了所謂的「三型花柱」,分別為長花柱、中花柱和短花柱三種類型。果實為約15 mm長的蒴果,果皮薄,外面為凋萎後的花被筒包著,果實成熟後由花序上脫落掉入水中。種子約1.7 mm長,寬約0.8 mm,具有約10條左右的縱紋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多年生草本,漂浮於水面或生長在潮濕的泥地;莖為主體,具走莖,可藉由走莖繁殖新的植株;單葉,根生,闊卵形或橢圓形,長5-20公分,寬5-16公分,革質,具膨大葉柄;總狀花序,密生於花軸上;花萼淡紫色,3片,狹橢圓形;花瓣淡紫色,3片,稍大於花萼,其中1枚具有眼狀斑紋;蒴果,結果率不高;種子多數,卵形,具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上次更新:2014-12-09

根長,尖端具鞘包圍,多毛。葉片革質,闊卵形或長斜方形或橢圓形;葉柄海綿質,長10-50 cm,浮於水面時變短且膨脹。花具柄,約15朵,螺旋排列於總花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遠波、劉和義、林讚標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1883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熱帶美洲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上次更新:2014-12-09
其他來源內容

全島水田、水池及河川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遠波、劉和義、林讚標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1883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全台河流中下游水域、溝渠、池塘。常遮蔽整個水域,造成干擾水上活動、阻礙水流、消耗水分、降低水分中溶氧及水中生物數量等多方面衝擊及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布袋蓮快速生長及蔓延,與植株頂芽及側芽分生組織分化產生葉片與走莖之結果密切相關。透過快速走莖(stolons)繁殖的擴散方式,常可在兩、三個月間,將一條溝渠或一個水域完全覆蓋而不留任何空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布袋蓮的防除: 布袋蓮為水生植物,若使用化學藥劑或機械移除,對水質環境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控制布袋蓮最好的方法為生物防治法,前人研究發現布袋蓮象鼻蟲(Neochetina eichhorniae Warner)是對付布袋蓮最有效且可長期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蔡逸文(2009)於台灣台南之試驗樣區釋放布袋蓮象鼻蟲,並評估其防治效果,確認當象鼻蟲成蟲取食食痕、幼蟲造成的隧道及蟲孔密度增加時,每株布袋蓮的無性繁殖之分生植株及側芽密度顯著較低。

Coetzee (2007)評估水域的營養鹽濃度與某昆蟲 (Eccritotarsus catarinensis) 的吃食行為對布袋蓮的生長所造成的影響,指出水中的營養鹽濃度對於布袋蓮的生長影響甚鉅,在濃度高時,莖、葉的生長及走莖的無性繁殖速度大幅提升,但花朵的產量會減少;而E. catarinensis的吃食行為則能夠顯著降低布袋蓮的走莖繁殖速率、成熟莖葉長度及葉綠素含量,但影響效果不如水域的營養鹽濃度。因此,根據實驗結果,欲控制布袋蓮的繁殖速率,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要先降低水域中的營養鹽濃度。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布袋蓮為世界上最常見、生長最旺盛的水生植物之一,亦為東南亞最主要的水生雜草,原產南美洲巴西,現在主要分布於南北緯32度之間的各大淡水流域。由於繁殖過快,常常阻塞河川水流,造成蚊蟲滋生,影響環境衛生;甚至於造成水災;此外,覆蓋水體表面後,將降低水中溶氧量,使魚蝦無法生存。

布袋蓮在台灣造成的危害,在於區域排水及灌排水路,水道內大量繁殖的布袋蓮會造成上游淤積、阻塞灌排水路、影響閘門啟開及易釀水患,因而增加水路疏浚費用。歷年來多以機械或人工撈除及噴灑除草劑,導致耗費大量之人力,於無道路地區及廣大水域,則無法以機械撈除、增加撈除成本;又廢棄物處理成本亦甚昂貴,噴除草劑則直接危害工作人員、野生動物及徒增殘毒問題等。自1989年至2000年止,農委會補助各縣市政府之布袋蓮清理費高達6.81億元。

入侵後果:農業, 經濟, 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改變水文, 改變底棲自然群集, 物理擾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1898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布袋蓮的功用: 當布袋蓮生長的水域中具有鎘金屬的污染時,會誘導生成植物螯合素,將水域中的鎘金屬吸收至根部,並往上送至其他組織,如莖部及葉部。因此在重金屬汙染之水域,布袋蓮可作為生物復育方法的選擇物種之一。

Gopalakrishnan(2011)評估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及布袋蓮象鼻蟲(Neochetina spp.)對布袋蓮的生物防治效果,結果顯示將這兩物種共同作用於布袋蓮時,比起單獨使用一個物種進行生物防治來的更有效率,對於布袋蓮的族群數量、單株的葉片數量、生長狀況都有非常良好的抑制效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