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多年生草本。全株近光滑無毛,質柔軟,內含白色乳汁。根粗大,單一或數條深入土中。根莖短,殘留業痕。葉基生,多數叢生,葉倒披針形,葉緣倒鋸齒羽裂或裂片,裂片程度變化極大,葉端三角狀鈍尖或銳尖。長6-40 cm,寬0.7-5 cm,葉下表面中肋披毛。花梗由根莖先端抽出,單一不分枝,開花期間陸續生長,至種子成熟時止,長可達15-57 cm,徑0.3-0.5 cm。頭狀花大而明顯,單生,花冠黃色,稀為白色。總苞橢圓形或鐘形,兩層,內苞片開花時先直立後反捲,最外層苞片反捲。瘦果卵形或紡錘形,具明顯而長的喙。冠毛傘狀,白色,宿存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葉下表面中肋被毛;葉倒披針形,6-40 ´ 0.7-5 cm,葉緣倒鋸齒羽裂或裂片,裂片程度變化極大。花莖5-50 cm高。總苞片初平展,漸反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 Weber ex F. H. Wigg., 1780 上次更新:2013-05-26

分布

原產歐洲,廣泛歸化於世界各地。臺灣分佈於低至高海拔(0-3,000 m)開闊地,台北市安全島草坪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 Weber ex F. H. Wigg., 1780 上次更新:2013-05-26

棲地

西洋蒲公英能夠適應的氣候條件很廣泛,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其蹤跡,從溫帶地區的平地至山區,到熱帶地區的高海拔地均有分布。喜歡生長於干擾程度稍低的植草覆蓋區,如牧草地、草坪、果園、乾草場等。成熟的西洋蒲公英非常耐旱,能夠入侵土壤質地較粗、排水較快的土壤,對於光線條件的要求也很廣泛,可生長在全光照的環境,也可生長在半遮蔭或是遮蔭的環境。

臺灣分佈於低至高海拔(0-3,000 m)開闊地,台北市安全島草坪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種子冠毛呈傘狀,可輕易隨風飄散至遠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化學防治: 在秋初、秋末、春初或春末種植之前,可以施用草甘膦或2,4-D酯做前處理;對兩者來說,秋天施用的效果比春天施用更為有效。

物理防治: 由於西洋蒲公英的根部之再生能力很強,一般的機械除草對西洋蒲公英是沒有用的,除草完過一陣子其根部便會再生出新植株,因此必須要完全的將其根部移除。此外,若使用摘除頂芽法或摘除葉片法則會改變其莖根比,而刺激其根部生長,使問題更加嚴重。綜合防治: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在春天施用2,4-D,並結合切根與移除莖部的作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西洋蒲公英可連根挖起全草曬乾或採新鮮使用。全株可入藥,在藥理上具抗病原為生物、提高免疫功能和利膽、保肝等作用。花可製蒲公英酒,葉製沙拉,根可製不含咖啡因之蒲公英咖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在加拿大等地,常見大群落,當花盛開時散發大量花粉,易造成人體敏感。 在加拿大西部每年的穀物及油籽作物生產上,西洋蒲公英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而在安大略省西南部的玉米、大豆、冬麥等作物田,西洋蒲公英是排行第六嚴重的入侵雜草,其具有深根能夠深入土壤,比其他植物吸收更多水分及養分。在巴基斯坦的小麥田裡,西洋蒲公英也是最主要的優勢雜草之一。

入侵後果:環境, 人類健康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1977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araxacum officinale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