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一年生草本,植株高50-200公分,莖灰綠,密被粗毛,主莖有翼。葉互生,披短柔毛。根生葉為倒披針形,莖生葉為狹倒披針形,上位莖生葉形小,葉全緣。頭花盤狀,多數,繖房或圓錐狀排列。總苞鐘形、密被毛,內層苞片長度0.5公分,外層小花花冠黃色,長度0.3-0.4公分,內層小花花冠黃色,長度0.5公分。瘦果倒卵形至長橢圓形,稍扁平,常被毛。冠毛多數,易脫落。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常生於山坡草地、曠野、路旁、荒地、河岸、溝邊。花期長,種子多 ,為茶園及果園中常見的雜草,與作物競爭養分及水分,並透過分泌化學物質而抑制其他植物生長。另一方面,野茼蒿亦為藥用植物,全株具有清熱去濕,行氣止痛,消炎解毒,消脹緩瀉之功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一年生草本,株高50-200公分;莖直立,全株被疏長毛,易脫落,上部多分枝;根生葉叢生,倒卵狀匙形,疏鋸齒緣,先端銳尖;莖生葉,互生,披針形至線形,長2-8公分,寬1.5-1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漸狹,疏鋸齒緣或全緣,兩面無毛或稀有毛,無柄;根生葉,有柄;舌狀花,白色,不顯著,2齒裂;中央為管狀花,5齒裂,黃色;子房被毛,花束圓錐形;瘦果淡褐色,長橢圓形,扁平,冠毛淡咖啡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Retz.) E. Walker 上次更新:2014-12-09

一年生草本,植株高50-150 cm,莖密被粗毛,主莖有翼。莖葉長倒披針形。總苞片密被毛。冠毛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Retz.) Walker, 1971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南美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Retz.) E. Walker 上次更新:2014-12-09
其他來源內容

歸化種。臺灣低至中海拔開闊地極為常見的雜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Retz.) Walker, 1971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台灣為歸化種,全境平野至山區普遍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本種可產生大量瘦果,並藉由頂端冠毛隨風飄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撲滅方式:毒殺, 生物防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 中國大陸地區所稱呼之「野茼蒿」,其植物學名為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與本種-臺灣所謂之「野茼蒿」為不同種植物。
  • 在干擾導致的低度種間競爭地區,野茼蒿較易進入建立族群,但要在次級演替中維持其族群則較為困難。另外,植食動物的影響則視其植食性動物的類型與植物當時的年齡而定,實驗發現野茼蒿族群數量會明顯受到小型的草食哺乳動物(例如:野兔)啃食所抑制;昆蟲的啃食則對其族群大小及生命週期沒有任何影響。
  • 野茼蒿對巴拉刈具有抗藥性,但對嘉磷賽沒有,因此噴灑嘉磷賽可有效防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nyza sumatrensis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