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具有深根及直立的莖,隨著年歲增長而木質化。銀膠菊可生長至2公尺高,其葉片常常為綠色帶點蒼白、分枝狀且佈滿柔毛,它的小白花(直徑約4公釐)有五個角,生長於莖頂。每朵花可生產4-5個黑色楔形種子,每個種子具有長約2公釐之米長的白色薄鱗片。

一年生草本,莖高30-150 公分,偶可高達2 公尺。具主根,上部多分枝,全體被短糙毛。葉互生,形態及大小變化大,一回羽狀全裂至二回羽裂;莖下部和中部的葉為卵形或橢圓形,二回羽狀深裂,連葉柄長10-19公分、寬6-11公分;上部葉無柄,羽裂或指狀三裂。輻射狀頭花,直徑3-5 mm,圓錐狀或繖房狀排列。總苞兩層。總花托具托片。邊花5,雌性,結實,舌片白色,腎形,先端2-3裂,宿存於果上,每邊花有一個鈍角的苞片包圍;中央兩性花多數,筒狀,有短裂片,不結實。瘦果黑色,倒卵形,長1-1.5公釐,頂端有乳突,冠毛2,短鱗片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黃士元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多年生草本,株高30-200公分;莖具稜,上部多分枝;一回羽狀全裂至二回羽裂葉,形態及大小變化大,互生,正面綠色,背面銀灰色;頭狀花序排列呈總狀;總苞兩層各5枚,外層綠色,卵狀橢圓形,內層淡綠色,闊卵形;雄蕊4枚,花藥褐色;舌狀花白色,5枚,花冠闊卵形,2或3裂;管狀花多數,兩性,不稔,花冠白色;瘦果黑褐色,倒卵形,頂端具乳突,冠毛具2個短鱗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上次更新:2014-12-09

具主根。一年生草本,莖高30-150 cm,偶可高達2 m,上部多分枝。葉互生,形態及大小變化大,一回羽狀全裂至二回羽裂。頭花直徑3-5 mm。瘦果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1753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熱帶美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上次更新:2014-12-09
其他來源內容

歸化種。常見於西部濱海及低海拔的荒廢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1753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最早是在1988年被發表記錄為台灣新歸化種植物。發現地方在高雄市與六龜地區,隨後因生長旺盛、繁殖力強,迅速由高屏地區往北蔓延。現在在台灣從屏東到苗栗之西部濱海及低海拔荒廢地到處可見。尤其以彰化縣、台中縣之濱海地區最為嚴重,道路旁及安全島經常長滿銀膠菊;且已入侵金門及澎湖離島。此外,在南投縣及東部花蓮縣等山區公路旁,也有零星入侵的跡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黃士元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銀膠菊可產生大量的種子,平均每株可產1萬顆種子。而每公頃的地表可容納超過3億4千萬顆銀膠菊種子。這些種子能夠輕易的隨著交通工具、機械、動物、牧草種子、飼料及水體等散播。銀膠菊的種子可隨交通工具及農具等散播到很遠的地區,且能夠隨著洪水與動物傳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黃士元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火燒。

化學防治: 徐玲明與蔣慕琰在2004發表的研究試驗報告顯示:銀膠菊的種子在萌芽前,若使用草脫淨、汰草滅、達有龍、滅草胺、滅必淨和復祿芬等萌前除草劑,可達到96.5%以上的防治效果;施用丁基拉草、撻乃安和施得圃亦有90%以上的防治效果。而對於已發芽的銀膠菊植株,若使用非選擇性的萌後除草劑,如:固殺草、嘉磷塞、巴拉刈和三氮苯類的滅必淨,則可造成其葉片逐漸枯萎,與對照組比較,防治率大於85%,滅必淨則可達100%;但這些非選擇性的萌後除草劑,對於目標區內的作物和其他雜草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生物防治:

  • K. Dhileepan等人(2000)表示利用食葉甲蟲(Zygogramma bicolorata)是非常有效的生物防治介質,對於銀膠菊的生長及繁殖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尤其在銀膠菊生長的初期階段,影響可持續很久。
  • K. Dhileepan (2001)發表在澳洲昆士蘭北部及中部地區,成功地利用兩種昆蟲防治銀膠菊,第一種為食葉甲蟲(Zygogramma bicolorata Pallister),能在昆士蘭中部導致96%的落葉;第二種是能夠使銀膠菊產生莖部蟲癭的蛾類(Epiblema strenuana Walker),能夠完全感染每個植株,減少90%的雜草密度、降低40%的植株高度、以及減少82%的開花量 。
  • 另外,Ashard Javaid 和 Tehmina Anjun在2006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則是利用溶劑萃取具有植物相剋作用的三種草種(Dicanthium annulatum Stapf., Cenchrus pennisetiformis Hochest 及 Sorghum halepense Pers.)之根莖,來抑制銀膠菊的種子發芽及小苗的早期生長。其中,C. pennisetiformis的根莖萃取物(20%的莖及25%的根)能夠完全抑制銀膠菊的發芽。一般而言,莖部萃取液對銀膠菊的抑制效果較根部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黃士元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銀膠菊又名銀色橡膠菊,為產膠植物,因葉具銀灰色而得名;可提煉一種低黏度的膠料,稱為銀菊橡膠,為天然橡膠的一種重要來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黃士元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銀膠菊為一年生的雜草,具強悍的侵略性,侵占受干擾之地區。原生於墨西哥和中南美洲。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被引進許多國家,如:澳洲、印度、台灣、衣索比亞等。在許多地區的農田與牧場中都是非常嚴重的雜草。此外,銀膠菊會引起許多人過敏,且被牲畜吃下後可能會汙染肉質。

銀膠菊原產於亞熱帶北美洲及南美洲;它是一種快速生長成熟的一年生植物 (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成為短暫的多年生植物) 。其種子可在土壤中形成龐大且持久的種子庫,能夠快速發芽、也能夠經過休眠期再發芽,因此能夠良好得適應半乾燥之環境。此外,它還會釋放化學物質抑制鄰近地區其他草類的發芽與生長。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人類健康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具病原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黃士元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D. Karki (2009)發表銀膠菊所侵佔之地區,其土壤的酸鹼值明顯高於未被侵佔之地區,但是對於土壤有機碳與總氮含量則沒有明顯的影響;而且有許多原生植物在被銀膠菊入侵的地區已不見蹤跡;而在健康方面,則發現吃食銀膠菊的牛隻及跟銀膠菊有所接觸的人,會產生皮膚過敏、長瘡、眼睛發紅、嘴巴或臉部出現一些小傷口等現象,且會造成食慾不振;此外,若牛隻吃食的牧草來源是來自被銀膠菊入侵的牧草地,則其牛奶和肉的品質與數量都會遭受損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黃士元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