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具有深根及直立的莖,隨著年歲增長而木質化。銀膠菊可生長至2公尺高,其葉片常常為綠色帶點蒼白、分枝狀且佈滿柔毛,它的小白花(直徑約4公釐)有五個角,生長於莖頂。每朵花可生產4-5個黑色楔形種子,每個種子具有長約2公釐之米長的白色薄鱗片。
一年生草本,莖高30-150 公分,偶可高達2 公尺。具主根,上部多分枝,全體被短糙毛。葉互生,形態及大小變化大,一回羽狀全裂至二回羽裂;莖下部和中部的葉為卵形或橢圓形,二回羽狀深裂,連葉柄長10-19公分、寬6-11公分;上部葉無柄,羽裂或指狀三裂。輻射狀頭花,直徑3-5 mm,圓錐狀或繖房狀排列。總苞兩層。總花托具托片。邊花5,雌性,結實,舌片白色,腎形,先端2-3裂,宿存於果上,每邊花有一個鈍角的苞片包圍;中央兩性花多數,筒狀,有短裂片,不結實。瘦果黑色,倒卵形,長1-1.5公釐,頂端有乳突,冠毛2,短鱗片狀。
火燒。
化學防治: 徐玲明與蔣慕琰在2004發表的研究試驗報告顯示:銀膠菊的種子在萌芽前,若使用草脫淨、汰草滅、達有龍、滅草胺、滅必淨和復祿芬等萌前除草劑,可達到96.5%以上的防治效果;施用丁基拉草、撻乃安和施得圃亦有90%以上的防治效果。而對於已發芽的銀膠菊植株,若使用非選擇性的萌後除草劑,如:固殺草、嘉磷塞、巴拉刈和三氮苯類的滅必淨,則可造成其葉片逐漸枯萎,與對照組比較,防治率大於85%,滅必淨則可達100%;但這些非選擇性的萌後除草劑,對於目標區內的作物和其他雜草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生物防治:
銀膠菊為一年生的雜草,具強悍的侵略性,侵占受干擾之地區。原生於墨西哥和中南美洲。在不經意的情況下被引進許多國家,如:澳洲、印度、台灣、衣索比亞等。在許多地區的農田與牧場中都是非常嚴重的雜草。此外,銀膠菊會引起許多人過敏,且被牲畜吃下後可能會汙染肉質。
銀膠菊原產於亞熱帶北美洲及南美洲;它是一種快速生長成熟的一年生植物 (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成為短暫的多年生植物) 。其種子可在土壤中形成龐大且持久的種子庫,能夠快速發芽、也能夠經過休眠期再發芽,因此能夠良好得適應半乾燥之環境。此外,它還會釋放化學物質抑制鄰近地區其他草類的發芽與生長。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人類健康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具病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