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多年生草本。葉全部基生蓮座狀,被毛,倒卵形,葉全緣至一回羽狀分裂,長3-25 cm,寬0.5-7 cm 。葶狀花莖高15-150 cm,花莖上散佈有鱗片狀的小葉。總花托具托片;總苞多層,覆瓦狀排列。頭花單一或二;舌狀花黃色。瘦果橢圓體或圓柱型,具長喙,喙長7-10 mm;冠毛淡黃褐色,兩層,外層短,單毛狀,內層長,羽毛狀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嚴新富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分布

歸化種。常見於中、高海拔之開闊地、道路旁、農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上次更新 2013-05-26

棲地

常見於中、高海拔之開闊地、道路旁、農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嚴新富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播遷

種子具羽狀毛,能夠藉由風力飛散到遠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嚴新富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管理

物理防治:預防貓兒菊的入侵最好的辦法,是減少對土壤的擾動,復育適合當地環境的原生植物族群,並在貓兒菊剛開始侵入某地時,就立即移除。貓兒菊一旦建立穩定的族群時,就很難防除,因為它的種子能夠隨風飄散到各地,並且迅速在度感染這塊受到擾動的地區。此外,在貓兒菊已建立族群的棲地上,若能以鋤頭或板手完全挖除其根系,則可以防止貓兒菊的再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嚴新富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風險

貓耳菊原產歐洲,被描述為最容易被輕忽漠視的入侵性草本植物。它的深根能夠吸收大量水分,在乾旱或半乾旱的環境下極具競爭優勢;貓兒菊也會釋放毒他的化學物質能壓抑其他植物生長。因此,貓兒菊一旦建立族群之後,通常都能夠歷久不衰。貓兒菊台灣的中、高海拔高冷地已建立野生群,花莖可達120公分。

入侵後果: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嚴新富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

備註

花姿鮮黃明艷。適於花壇美化或大型盆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嚴新富 資料提供 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上次更新 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