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會倒臥生長的草本植物,三出複葉為其明顯特徵。喜愛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生長,現已廣泛分布於全台路邊、花園、農田、荒地裡,尤其是南部地區。為許多種蝴蝶的食草。因其植株低矮,一般認為是低危害性的雜草。因其生長快速適應力強,被推薦為種植至果園作為草生栽培地被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上次更新:2022-11-17

綜合描述

一至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100 cm;全株有散生毛。莖直立、開展或倒臥,有很多分枝,莖上有5稜。三出複葉,互生,葉柄長約2 cm;小葉斜方橢圓形,頂端銳尖、基部漸狹或楔形,有8-9對側脈,無柄,邊緣有具纖毛的細齒,中間的小葉最大,兩側小葉較小且不對稱。粉紅色或淡紫色的小花單生於葉腋,有細長的花梗,約1-2 cm;花萼與花瓣皆4片,花瓣倒披針橢圓形,長約0.6-0.8 cm,全緣、無毛,基部有短柄。雄蕊6枚,離生;子房有短柄,表面光滑。線柱形角果,有縱脈,會裂成兩瓣。種子球形,黑褐色。種子外表有許多橫向脊狀皺紋,腹面邊緣有一條白色假種皮帶,為一種白色油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一至多年生草本,株高10-60公分;莖倒臥或斜向上,5稜,多分枝,全株散生毛;三出複葉,互生,小葉無柄,卵狀橢圓形,長2-2.5公分,寬0.8-1.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柄長1-3公分;單花,腋生,具細長的花梗,粉紅色或淡紫色;花萼4,長約0.2公分;花瓣4片,長橢圓形,長約0.8公分,基部有短柄;雄蕊6,離生;子房具短柄,光滑;蒴果線形,2瓣裂,柄長5-6公分;種子黑褐色,近球形。

本種概述:白 花 菜 屬分 布 於 熱 帶 及 亞 熱 帶 地 區 , 全 世 界 約 有 150 種 , 主 要 產 於 美 洲 。 台 灣 產 3 種 。根 據 形 態 觀 察 , 本 物 種 的 種 子 具 明 顯 白 色 油 體 , 種 子 脫 落 時 此 白 色 油 體 存 於 種 子 上, 根 據 觀 察 , 螞 蟻 會 咬 食 此 部 分 構 造 , 至 於 螞 蟻 與 此 物 種 的 生 存 關 係 值 得 進 一 步 觀察 。株型低矮,危害潛力低,合適選留為水土保持用之地被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9-12-05
一至多年生草本,株高10-60公分;莖倒臥或斜向上,5稜,多分枝,全株散生毛;三出複葉,互生,小葉無柄,卵狀橢圓形,長2-2.5公分,寬0.8-1.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楔形,柄長1-3公分;單花,腋生,具細長的花梗,粉紅色或淡紫色;花萼4,長約0.2公分;花瓣4片,長橢圓形,長約0.8公分,基部有短柄;雄蕊6,離生;子房具短柄,光滑;蒴果線形,2瓣裂,柄長5-6公分;種子黑褐色,近球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4-12-09

莖疏被毛。掌狀複葉僅具3小葉;小葉菱狀橢圓形。兩端銳尖,側脈明顯,8-9對。花粉紅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遠波、劉和義、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1824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原生於熱帶非洲至澳洲北部,現已廣泛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台灣分佈:全臺中、低海拔地區,在南部的分布頻度和優勢頻度較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熱帶非洲至澳洲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4-12-09

馴化之引進種,原產熱帶非洲至澳洲北部。全島低海拔路旁,溪流兩岸和荒廢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楊遠波、劉和義、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1824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首選棲息地是粗糙、潮濕和炎熱的環境。它通常作為雜草出現在受干擾的地面、路邊、花園、農田裡,也被發現作為附生植物生長在樹木、石牆和山壁表面。在台灣,沿稻田小徑、溪邊和濕地歸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分佈溫帶及亞熱帶地區,臺灣低海拔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成熟厚的蒴果夾爆裂後,可將種子散播於附近。種子亦可藉由螞蟻和水散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9-12-05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會透過人類活動達到擴散目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9-12-05

關係

葉片為臺灣紋白蝶和紋白蝶幼蟲的食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9-12-05

繁衍

生長快速,從開花至結果僅需21天。主要利用種子繁殖。種子小,每株植栽的種子產量約數十粒,可藉由螞蟻搬運、水流、或是人為活動來傳播。發芽對光度和溫度敏感,在高光溫暖的環境下會促進種子的發芽,當溫度低於20度時則無法正常發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上次更新:2022-11-17

管理

減少人為種植。並利用犁、耙及鋤頭等農具翻動土壤,將草根切斷或埋入土中,達除草的目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上次更新:2022-11-17

效益(利用)

葉片為八重山粉蝶,紋白蝶,黑點粉蝶、臺灣紋白蝶和紋白蝶幼蟲的食草;在馬來西亞,農民會在農田旁種植,藉此吸引小菜蛾在其上產卵,以免影響作物。而葉片的新鮮汁液可用做眼藥使用。其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對環境適應良好,故被推薦種植至果園作為草生栽培地被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上次更新:2022-11-17

風險

為一種快速擴散的物種,目前已廣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地區草生地,常見於農田中成為優勢的雜草。大多是出現在一般人為干擾的低地環境中,如學校、公園、住宅區或道路旁等,也見於荒廢地、廢耕地、河床、果園、造林地等。因其植株低矮,一般認為是低危害性的雜草。在南部果園內具有優勢潛力,且有可能成為植物菌質體病害的輪替寄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此為一擴張性的物種,目前已廣分布於全島低海拔草生地,尤其是南部地區,常見於農田中成為優勢的雜草,中 部地區目前僅零星可見,尚未見大面積生長。

入侵後果:暫無資料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捕食

中興大學森林系曾彥學副教授表示:根據這幾年野外的觀察,越來越常見,野生族群快速擴散中,但都還是出現在500公尺以下一般人為的干擾環境下, 如學校、公園、住宅區或道路旁等,尚未出現在森林或保護區中。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嚴新富博士: 成功白花菜已在野外歸化, 但因其植株較為小型, 雖已在各地建立生長基地, 但大多位於栽培的農田或都市環境, 對原生種的危害目前並未看到大的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暫無資料

引進時間:暫無資料

引進方式: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最早是在台南市成功大學校區的牆角與溝邊發現,故命名為「成功白花菜」。後因其具有平服貼地生長的特性,故定名為「平伏莖白花菜」。而因其種子表面有許多橫向脊狀皺紋,又稱為「皺子白花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Chia-Hao Chang-Yang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上次更新:2022-11-17
其他來源內容
  • 白花菜屬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全世界約有150種,主要產於美洲。台灣產3種。根據形態觀察,本物種的種子具明顯白色油體,種 子脫落時此白色油體存於種子上,根據觀察,螞蟻會咬食此部分構造,至於螞蟻與此物種的生存關係值得進一步觀察。株型低矮,危害潛力低,合適選留為水土保持用之地被植物。
  • 中興大學森林系曾彥學教授表示:根據這幾年野外的觀察,越來越常見,野生族群快速擴散中,但都還是出現在500公尺以下一般人為的干擾環境下, 如學校、公園、住宅區或道路旁等,尚未出現在森林或保護區中。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嚴新富博士:成功白花菜已在野外歸化, 但因其植株較為小型, 雖已在各地建立生長基地, 但大多位於栽培的農田或都市環境, 對原生種的危害目前並未看到大的影響。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leome rutidosperma DC.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