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多年生匍匐性草本,無毛。三出葉,葉脈明顯,托葉連生於葉柄上,頂小葉卵倒形,長 8-20 cm,先端凹缺,上半部細齒牙緣。頂生密集頭形花序,花白色,花萼筒形。花瓣蝶形。兩體雄蕊,9+1。莢果不開裂,膜質,為宿存之花瓣所包住。

菽草為多年生匍匐性之豆科植物,花白色,又稱為白花三葉草,原產於歐洲,生長在較溫和涼爽的氣候帶,在歐洲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廣泛被栽植的良好牧草。根系較淺,深度通常不超過2 m,故適合生長在潮濕多水的淺層土壤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folium repens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狀蔓生,光滑無毛。3出複葉,互生,葉柄長10~30cm;小葉濶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3cm,寬1~2﹒5cm,基部濶楔形,先端圓形或微凹,細鋸齒緣。花兩性,繖形球狀花序;花冠蝶形,白色帶紅暈或黃白色。莢果倒卵狀,矩形,種子3~4,細小,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偉真、林德勳、謝昌衛、張世良、黃雯雯、陳信泰 資料提供: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來源學名:Trifolium repens L. 上次更新:2016-11-23

分布

台灣鐘、高海拔山區之空曠地,原產歐洲,世界各地引種作綠肥及覆地栽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偉真、林德勳、謝昌衛、張世良、黃雯雯、陳信泰 資料提供:台灣野生藥用植物圖鑑 來源學名:Trifolium repens L. 上次更新:2016-11-23

棲地

台灣全島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區道路兩旁、空曠地、農園馴化自生。20世紀初引進台灣作為牧草,後來果農和蜂農也採用作為地被植物,既是蜜源,它的根也有固氮功效,可以改善土質。台灣引進後成為歸化植物。分布以北部平野,以及中部中低海拔山區較常見。性喜潮濕,常出現於 台北都會區各河濱公園草地上。花期通常在春季。

菽草生長於溫帶地區,適合生長於全光照或部分遮蔭的環境,對乾旱的容忍力低,年降雨量應大於700 mm。一般而言,菽草最適合生長於多水的黏土或淤泥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folium repens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菽草的種子可藉由人類活動、鳥獸進食排泄等散播到遠處,亦可藉著螞蟻搬運、牲畜踐踏、風等將種子散播到其他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folium repens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在自家花園對於菽草生長控制最簡單方法就是徒手拔除,土壤翻動,和使用覆蓋植物。在大面積的景觀區域,使用化學除草劑是必要的。因為菽草的種子有很堅硬的種皮外殼可以耐熱,化肥和過度日曬對於降低菽草種子生存率不是很有效果的,相對於其他雜草。菽草堅硬的種子外殼可以讓種子在土壤內存活時間比其他種子還要久,而且菽草的種子可以過多年在發芽,這也讓要控制菽草生長不是件容易的事。 增加土壤含氮量和降低土壤水分濕度將有助於創造一種環境適合於草坪草生長,而不利於菽草生長。雖然土壤的翻耕可以幫助阻止菽草入侵生長,但這樣防治方式還是不完全的。除草劑的搭配使用可以達到更完全的根除。 對於菽草的防治沒有合適的萌前除草劑,但卻有多種萌後除草劑的選擇。使用含有三個或是多個的苯氧基(或苯氧基型)的化學除草劑可以用還控制菽草在草坪上的生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folium repens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folium repens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1910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folium repens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菽草被牲畜大量食用後可能會導致胃脹氣,特別是在春季開花前。此外,菽草及其同屬植物均含有微量的含氰醣(cyanogenic glycosides),有造成氰化物中毒的潛在風險。

菽草具有許多可以成為雜草之特質,例如:硬殼種子可埋在地底休眠多年,在土壤中形成龐大種子庫;種子細小,可經由動物進食排泄而擴散到新地點生長;具有多年生的匍匐莖,可使植株不斷擴張領域及補充小苗;大量茂盛且延續時間長的開花期使其有足夠的時間傳粉和播種等。然而決定菽草是否成為外來入侵種,主要還是視環境及氣候因子而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Trifolium repens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