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匍匐性半灌木,莖略木質,株高可達1-2 m;枝條具4稜角,稜上密被鉤刺。二回羽狀複葉,葉具3-7對羽片,每一羽片10-25對小葉;小葉長橢圓形,長3-5 mm,寬 1-2 mm。雄蕊8,花絲淡紫粉紅色。莢果簇生,橢圓形微彎,長約2.5 cm,寬約6 mm,被刺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多年生蔓性木質草本,株高1-2公尺,莖及葉柄密被逆刺,莖4稜,具4排倒刺;葉為2回羽狀複葉,羽片3-9對,小葉10-30對,長橢圓形,長0.3-0.5公分,寬0.1-0.2公分,兩面疏被毛,先端銳尖;花密集成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粉紅色;雄蕊10枚;莢果成熟棕褐色,簇生,長橢圓形,微彎,被刺毛;種子淡褐色,扁圓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C. Wright ex Sauvalle 上次更新:2014-12-09

匍匐性半灌木;枝條具 4 稜角,具4排倒刺。葉3-7對羽片,每一羽片10-25對小葉;小葉長橢圓形,長 3-5 mm,寬 1-2 mm,兩面疏被毛,先端銳形。雄蕊8,花絲淡紫粉紅色。莢果長橢圓形,微彎,長15-35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C. Wright ex Sauvalle, 1868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熱帶美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C. Wright ex Sauvalle 上次更新:2014-12-09
其他來源內容

中南部低海拔平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C. Wright ex Sauvalle, 1868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30幾年前在臺灣南部首次發現美洲含羞草,經過幾十年後已從臺灣南部擴散蔓延到北部,在低海拔之荒地、旱田、牧草地均可看見其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種子可隨水流散佈到各地,黏附在動物毛皮、衣物、交通工具、農用器具機械而擴散。植株擴散與道路建設有很大的關係,因種子容易黏附在交通運輸工具上,而被帶到其他地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物理防治:砍除、拔除或放火焚燒。要有效遏阻美洲含羞草蔓延,必須在它開花、結果前,就予以砍除,大量種子一旦落地,將會加速蔓延。砍除後的美洲含羞草,可以做為很好的農田綠肥 。

化學防治:主要為噴灑「日日春」。

生物防治:根據澳洲昆士蘭政府之研究單位(Biosecurity Queensland)對美洲含羞草所做的生物防治試驗,在其原產地巴西有兩種昆蟲,對美洲含羞草均有高度專一性,但只有一種以樹液為主食的微小昆蟲--GSP psyllid (Heteropsylla spinulosa) 能在澳洲成功建立族群,及另外一種昆士蘭原生的菌類對於美洲含羞草也有相當程度的防治作用。GSP psyllid會大量聚集在美洲含羞草的生長點、葉背及莖上,造成生長點變質、脆莖及發育不良,減少莖的延長達72%,減少種子產量達80%,而這種昆蟲也能夠從原本被引進的地點飛行或隨風帶至其他地區。此外,Biosecurity Queensland也從感染莖斑病(Stem-spot disease)的美洲含羞草的植株中分離出一種原生的菌類(Fungus, Corynespora cassiicola) 來防治美洲含羞草的擴散,在濕熱的環境下能夠導致其美洲含羞草的植株落葉、枯梢,並使開花結實的數量下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美洲含羞草是農業地區中非常重要的雜草,具有匍匐及攀附性,能夠攀爬於植物上造成損害;在印度的Kaziranga國家公園中,美洲含羞草形成棘手的雜草墊覆蓋在天然植被上,使動物無法利用下方植被;在澳洲,美洲含羞草嚴重侵害甘蔗農地,並在其他作物區和草場,造成農作物和牧草的損害。在台灣常在河域、荒地及管理粗放農地形成獨佔性之覆被。莖有密刺妨礙人畜及野生動物活動之障礙,人力及小型器械之防治困難。

在台灣常在河域、荒地及管理粗放農地形成獨佔性之覆被。莖有密刺妨礙人畜及野生動物活動之障礙,人力及小型器械之防治困難。

入侵後果:農業, 經濟, 人類健康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不詳

引進時間:1965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Vitelli (2001)於澳洲研究並且評估原產於南美洲巴西至哥倫比亞地區的蛾類(Psigida walkeri)對美洲含羞草的寄主專一性及在生物防治功效,宿主專一性實驗中總共測試了110種植物,研究成果發現此種蛾類的幼蟲吃食的植物廣泛,然而牠對含羞草科的取食能夠造成其植株之落葉。由於此種蛾類的宿主範圍太廣泛,對其他原生植物可能會造成傷害,因此不能在澳洲運用。將生物防治法、機械法及化學法共同整合並搭配土地管理的實行,能夠有效防治美洲含羞草的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徐玲明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Mimosa diplotricha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