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落地生根是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已歸化入侵許多熱帶區域,被視為有害雜草,對原生植被造成威脅,並危害農作物,但在許多國家仍持續作為花園觀賞植物,可能導致進一步蔓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21-11-16

綜合描述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無毛,高30 – 100公分,少分枝。葉對生,上部羽狀複葉,下部單葉;小葉3 – 5,橢圓形或卵形,具圓齒,長10 – 15公分,厚肉質。圓錐花序下垂;花萼圓柱形,長2.5 – 3.5公分,紫綠色;花冠基部球狀八角形,綠白色,中段收縮,外部紅紫色,下位;鱗片近方形,離生或稍緊貼心皮,裂片漸尖;腺體4;雄蕊8,貼生於花冠筒基部。 果實包在宿存紙質花萼和花冠內;種子長橢圓形,光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肉質草本。高 30-100 cm。葉對生,莖下部多為單葉,莖上部常為一回羽狀複葉,小葉3-5枚,葉片肉質,葉長 10-15 cm,橢圓狀卵形,鈍齒緣。圓錐花序,小花下垂,頂生或腋生;雌雄同株;,花冠高腳碟狀,基部白綠色,末端紫紅色。花萼4,紫褐色或綠褐色,合生成筒狀,長約3 cm;雄蕊8,兩輪,花絲長,著生於花冠基部;心皮4,每一心皮外附一蜜腺,蓇葖果,藏於花萼及花冠內;種子細小、多數。

本種之名稱與其特殊繁殖性狀有關,葉片邊緣具有潛伏芽,當環境改變或葉片落地時,這些潛伏芽就可能發育成小苗,形成新的植株,一片葉子常可同時長出數株小苗,繁殖力極強。花的外型像掛滿枝條的小燈籠,但是肉眼看到的花朵外觀其實是花萼,呈圓筒狀、紙質,將真正的花冠部份包覆在內,但等花成熟後,花萼先端會打開,露出裡面的花冠,形成雙層的燈籠花。 有止血、消炎、止痛、消腫、生肌、解毒之效。可治吐血、創傷出血、胃痛、關節痛、咽喉腫痛、中耳炎、乳腺炎、爛瘡、潰瘍、燙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19-12-05
多年生肉質草本植物,株高30-150公分;莖直立,多分枝,肉質,光滑;單葉或羽狀複葉,對生,卵狀橢圓形,複葉有小葉3-5片,長6-10公分,寬3-6公分,先端圓鈍,邊緣有圓齒,柄長2.5-5公分;圓錐花序,頂生;花大型,淡綠色或黃白色兩性,下垂;苞片2枚,葉片狀;花萼鐘狀,膜質,膨大;花冠淡紅色或紫紅色,筒狀,先端4裂;雄蕊8,著生於花冠管基部,花藥紫色;蓇葖果,內藏多數微小種子;種子細小,有條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Lam.) Kurz 上次更新:2014-12-09

草本,高 30 – 100 cm。葉長 10 – 15 cm,單葉至3 - 5出葉,橢圓狀卵形,鈍齒緣。花下垂;花瓣綠白色,先端漸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Lam.) Kurz, 1876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原生地: 馬達加斯加。已知引進地區: 已在熱帶地區廣泛歸化入侵。台灣分佈: 全省海邊及低地岩石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熱帶非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Lam.) Kurz 上次更新:2014-12-09

歸化種,全省海邊及低地岩石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Lam.) Kurz, 1876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在原產地馬達加斯加,於沿海的沙質土壤和花崗岩岸族群眾多,在溫帶濕潤至半濕潤氣候的中部高原也可生長,其年雨量1000 – 2000公釐。在歸化地區,從海岸至中海拔之乾燥至中濕度的干擾地皆可發現,如海岸、河口、河岸、岩縫、荒地、耕地、路邊、灌木叢、森林等,分布範圍廣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全省海邊及低地岩石地。在臺灣已歸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繁殖力強,能用枝條、葉片、枝成活,也能由種子發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19-12-05

繁衍

種子繁殖和營養繁殖。營養繁殖的萌蘗從植物基部產生,子代小苗沿單葉的邊緣形成(葉生芽),也可在花序的花梗附著點上形成,其根和芽分別在脫離母體後9天和12天萌發。在澳洲昆士蘭東南部6 – 9月開花,在台灣觀察到1 – 4月開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21-11-16

管理

預防措施: 避免種植。 物理方法: 落地生根可以手動控制,前提是完全去除整株植物,特別是葉子和根部,成本為2,095澳元/公頃,完整移除根系及避免落葉的難度使得這種方法的效果較差且成本更高。 化學方法: 2,4-D和氟草煙對落地生根的控制效果最好,殺草率 > 90 %,使用2,4-D成本最低;甲磺隆和三氯比/畢克爛則無法提供良好的控制。加拉巴哥群島在其葉面噴施嘉磷塞來控制。應以合法方式使用農藥,並符合產品標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物理防治:適時修剪或拔除,並隨即處理廢枝葉,勿使發芽長出新植株。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落地生根在非洲、印度和南美洲,用於治療昆蟲叮咬、傷口、潰瘍、膿腫、燒傷、炎症、腫瘤、變色、風濕、丹毒、癤瘡、天花、腹瀉、痢疾、結石、肺結核、甲溝炎、霍亂、疥癬、支氣管炎、結膜炎、耳痛和喉嚨痛;並作為感冒藥,特別是治療幼兒;當作利尿劑,以及引產和去除卵巢囊腫。巴西凱薩拉的印第安人用來治療全身疼痛、咳嗽、支氣管炎、流感、肺炎和皮膚炎。印度班德肯使用新鮮葉片的汁液治療黃疸非常有效,在新加坡則用來退燒。葉子也經常煮湯食用,可滋補胃和腎臟。口服落地生根的葉萃取物對鼠疫利什曼病非常有效。其蟾二烯羥酸內酯成分具殺蟲特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21-11-16

風險

落地生根會形成緊密的族群,排擠原生草本植被,並抑制灌木和喬木的再生,減少當地生物多樣性;且阻礙人的行進,從而影響觀鳥等活動。此外,從根和落葉釋放的植物相剋化合物,也會加速其對原生植物的入侵和替換。 在經濟方面,落地生根會取代農作物,且是作物害蟲的宿主,包括引起白絹病的羅爾夫阿太菌(Athelia rolfsii)、非洲柑橘薊馬(Scirtothrips aurantii)和短頸劍線蟲(Xiphinema brevicolle)。此外,若牛隻攝入會中毒,甚至導致死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落地生根利用景天酸代謝(CAM),是對乾旱或其他缺水環境的生態生理適應,其中水分關係、光照強度、光週期和晝夜溫度是主要的調節因素,可能有助於佔領經常發生相關環境變化的生態棲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將大量的落葉生根餵食成年牛隻,可造成牛隻在兩天內死亡,餵食隔天後的臨床症狀包括:流涎過多、共濟失調、嚴重的心律失常及呼吸費力。而根據驗屍結果,則發現急性的瘤胃變異、支氣管館腔空間減少及肺氣腫。

根據動物實驗的結果顯示,落葉生根的水萃取物,確實具有鎮痛,消炎和降血糖的作用,而這些功效的來源可能是因為落葉生根有許多不同的類黃酮、多酚類、三萜類化合物和其他化學成分。以甲醇提取落葉生根之萃取物,在9種不同的動物實驗中都呈現出明顯的抗胃潰瘍活性。這種保護功能特別是發生在實驗老鼠因阿司匹靈所引起的胃潰瘍,及天竺鼠的十二指腸病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Bryophyllum pinnatum 上次更新:2019-12-05